肚掛脂肪的深層結構——口癮還是心癮?

海中地職人
2025年9月13日
本月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發表報告,指出世上癡肥的兒童多於過輕的兒童,為世上錄得首次。均衡飲食、注重健康等生活常識近乎是現代人的教條,奈何人類在地崩山塌前往往忽略日積月累的問題,這份報告為全世界人類的健康響起更明確的警號。
所謂癡肥,就是按同年紀、性別、身高,體重遠超過健康水平,代表身體脂肪積聚過多,大大提高罹患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以至其他疾病的風險。上述報告調查全球一百九十個國家,發現三億九千萬名五至十九歲的兒童及青少年之中,9.4% 癡肥,人數逾一億八千萬,較本世紀初的 3% 增加兩倍多。除撒哈拉以南非洲和南亞外,全世界癡肥的兒童及青少年已多於過輕者,最高癡肥率位於南太平洋國家,包括紐埃(38%)、庫克群島(37%)、瑙魯(33%)。
報告歸咎於超加工食品泛濫,高鹽、高脂肪、高精製糖的食品迅速令食用者變肥。超加工食品的更大遺害在於容易令人上癮,進食薯片、非常甜的糖果、即食麵、高糖飲料,不論是濃郁的鹹甜味、酥脆的口感,不假思索,毋須細味就直擊大腦,指向人類最基本的慾望。獲取這重滿足後,時間一過,彷彿藥效褪去,又會希望獲取相同滿足,再度尋求百害而無一利的食品。該等食品在工廠大批生產,製造商千方百計壓低成本,售價廉宜,亦因如此,低收入地區的尋常百姓自然湧向廉價食物。對於商人和不知就裡的消費者而言,錢袋和胃口都得滿足;對健康而言,這是惡性循環,而且呈螺旋形日趨嚴重。
超加工食品以及其他被界定為不健康的食物,日常語言中稱為「垃圾食物」,老一輩常言「無益嘢」,相信人人嘗過,差別在於有多常吃、是否喜歡吃、在飲食中比重若何,以及今次報告特別提出的︰有否沉溺其中。報告統計二零二四年青少年觀看能量飲品、快餐、零食廣告的途徑,首位是社交媒體(44%-71%),其次互聯網(44%-56%),再次電視(39%-51%)。若以人物分類,他們最常看見名人推廣(15%-29%),其次網絡紅人(16%-29%),再次運動員(12%-21%)。這與一般留意網絡生態者的認知相應,就是當今網絡世代,社交媒體、在網絡頻密出現的人最易進入青少年的視線,相關內容繼而影響他們。垃圾食物有多好?由網絡告訴你,即使沒有明言,身材出眾的網絡名人在濾鏡下吃得津津有味,他們可不會告訴網民平日節食、健身有多辛苦,多少兒童和青少年受潛移默化,忽視箇中健康問題,可想而知。
沉溺行為之構成,多半不是該項事物本質上非常吸引,而是沉溺者誤以為自己脫離不了它。其中誤解之構成,可以是自己嘗了一次,從此不能自拔,也可以是旁人鼓動、勸誘、慫恿他相信。英國廣播公司(BBC)專訪其中一個飽受垃圾食物困擾的國家——南非,受訪者之一瑪卡比拉.麥妲葆(Mamkhabela Mthembu)芳齡二十三,她說年幼時家境不佳,垃圾食物是一種慶祝的媒介,從不視之為不健康。後來就讀大學,學生宿舍樓下就是快餐店,為應付忙碌的學習生活,她每每用快餐。這種習慣的代價後來浮現,她曾吃太多糖果而流牙血,現在仍有口腔問題;目前超重,她自言並不引以自豪。她今時的局面,可謂好一部分由他人和週遭環境形塑的觀念所造成。
陶淵明在《歸去來辭》有謂「覺今是而昨非」。飲食習慣這回事,察覺昨非,卻不一定能撥亂反正。由往口內堆滿超加工食品,轉而左一份有機蔬菜,右一份新鮮肉類,後加一碗粗糧,未必容易。沉溺可怖之處,是省察問題後只覺泥足深陷。除飲食外,世間相類者還有不少。譬如娛樂,多少人游走網絡成癮,一段接一段不用腦袋,但憑刺激的短片,好像催谷肥鵝製鵝肝一般,明明已過量,仍透過六吋屏幕擠進腦內。
又如工作,很多人自言工作繁忙,這應該是事實,但他們似乎容許自己除了工作外,腦袋絕少容納其他事,「因為工作」成為他們推搪一切的最佳理由。因為工作,沒有閑暇學習新事物;因為工作,沒有餘裕改變壞習慣;因為工作,沒有心思意念關懷該關心的人,包括家人、朋友、近在咫尺的弱勢社群,遑論社會公義和居住地以外的災禍。無人不知「搵食艱難」,在目前的勞工制度下,工作誠然佔據一般人大部分時間,即使所謂「自由業者」,也可能在沒有固定的工作時間下胼手胝足。然而須思量提出「因為工作」的脈絡,究竟是單純描述處境,還是暗自認可了工作足以令人放棄其他事,也就是認為沒有其他東西(包括自身的自由思想)重於工作,這是另一種沉溺的形態。
還有金錢,無數人為銀行戶口存款有多少個數位而憂慮,他們認為財富愈多,選擇愈豐富,但絕少渴求自己能精準判斷,每次作明智抉擇,來省卻更多金錢。他們又認為資財充足,生活才有保障,該等保障甚至要遺留後代,殊不知經濟環境變幻,霎時的風高浪急,足以捲走苦苦積攢的財寶,客觀實存的保障與主觀的保障感終究有差別。有人老想着在社會階梯向上流動,認為這是改善生活的必要途徑,卻忽略只要滿足基礎的生活條件,普通人和富人所面對的生活問題相差不遠。我曾聽聞一則笑話,乃真人真事︰「業主跟租屋的朋友說自己為裝修而煩惱,租屋的人沒有這煩惱,較為幸運。」換個角度看,這名業主說得有道理,手擁一件東西,可以成為纏累,要思考如何保障它,繼而思考保障它的保障,永無休止,因此滿足基本條件後,終極的保障在於減去不必要的纏累,而非擁有更多。回想過來,我們上一回聽見「掙取更多金錢,會為我們帶來更理想的生活」是何時?成人嗟嘆兒童、青少年受無腦短片荼毒,一首栽下垃圾食物堆中,我們又有否嚮往紙醉金迷?箇中失智和迷戀或許不亞於口腹之慾。
貧窮地區食物的選擇缺乏,在生活條件許可的人要如何援助,這涉及複雜的政治問題,姑且不論。如果我們能選擇生活方式,已算幸福,若仍有自言不得捨棄的事物,值得反省這重不捨從何而來。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