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預言書》到《永遠的彼得潘》 縱然孤獨也要緊記童年預言

帶著紙筆去窮遊
2025年9月13日
世上有一種奢想叫「成為彼得潘」,可以一輩子不會長大,不用面對成長帶來的各種枷鎖與煩惱。孩童時期的我們,在「預言書」內為青春作出了一個又一個預言,可是人愈大愈能體會到現實世界不如想像中美好,甚至在前進的過程中失去了玩伴甚至自己,希望可以堅守初心不被社會改變,反而因為落後於人群而被嘲笑。究竟想成為「彼得潘」的我們錯了嗎?
關智斌在2025年推出全新作品《永遠的彼得潘》,並邀請曾為其另一首作品《預言書》填詞的林若寧再度合作。在2007年的《預言書》,詞人透過一部時光機提前預言孩童在長大以外,隨著世界出現的種種變數,陪伴成長的玩具通通成為過去的歷史,童年夢想如何被現實世界摧毀,如何逐步失去同伴、熱情、勇氣、甚至自己。來到2025年的《永遠的彼得潘》,「世界是大人遊戲」,我們已成為思想理應變得更成熟的成年人,不過在心底裡仍然謹記當年的幼稚預言,即使偶爾會被人嘲諷,偶爾會感到孤獨,仍然堅持走自己的路,做永遠不長大的彼得潘。
「青春的預言無數 有那個信守到老」
身處無所憂慮的孩童時期,我們所接觸到的事物太美好,以致以為每個人在長大後也可以像「萬能俠」一樣無所不能。以為只要有膽量許願,那怕願望再宏大,所許下的預言內容再突破邊界,深信在未來必定可以有能力讓其一一成真。直到孩童脫掉稚氣真正踏入社會,開始接受現實生活的殘酷洗禮,才驟然醒覺有些預言僅是讓自己沉醉其中的夢。為了在世界中掙扎求存,無可避免地需要捨棄部分宏願,甚或改變自己原本的模樣,才有望繼續在生活洪流中前進。
「誰遺棄⼼裡的兒童 藏起真本性不斷鞠躬」
為了求生只能跟隨人潮踏入競爭,為了迎合其他人以及整個社會,逐漸藏匿自己的真實想法、改變自己的行為與性格,從而讓自己進一步變得合群。每天為了生計而疲於奔命、焦頭爛額,時間被繁重的工作吞佔,開始對身邊一切事物感到麻木,無暇再關注自己的喜好,昔日夢想亦成為奢求,甚至無法再感受生活所帶來的樂趣,逐步成為一部生存機器。
「童話式主角沖天⾶無論有多少嘲諷 我還是會信奉」
童心,不知從何時開始被人與幼稚劃上等號,相信童話、熱愛卡通彷彿通通屬於揭示自己的行為舉止與思想不夠成熟。雖然成年人早已在生活洪流中失去了自己,可是童年時的美好回憶、當年許下的幼稚預言,其實一直深藏在我們的心底,縱使沾上塵埃卻不曾褪色,所以才總會懷念以前,以及對「童年回憶」、「回憶殺」等事物產生激烈反應。緊抱夢想、保持童真、維持初心同樣不容易,也不應因為與其他人「道不相同」而感到猶豫。即使會被人嘲諷,即使看似「長不大」,只要繼續率真地做自己就足夠。
© 本文由作者【帶著紙筆去窮遊】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