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循其本,不是公關——借「藥倍安心」談談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8月31日

Cover image

八月令全港哄動的事件莫過於中四學生潘浠淳以「藥倍安心」應用程式參與創新科技比賽,她和母親涉嫌造假的事件。我不會討論此事,而是部分網民、影片頻道的主持人(俗稱 KOL)稱潘家釀成「公關災難」、「欠缺公關」,再次提醒我「公關」一詞在近年泛濫,值得評論這種現象。

 

「公關」若何?即公共關係,須分兩層理解︰一、誰與誰的關係?二、箇中關係的內涵是甚麼?建立的關係之為「公共」,對象當然是普羅大眾;能與普羅大眾建立關係,當然不是等閒之輩,而是在公共領域內佔一席位的人,例如政壇人物、明星、生意具一定規模的企業,星斗市民沒有公共關係。因此談論今次潘家涉嫌造假時,即使潘冬平是專科醫生,妻彭詠枝是大學教授,女兒潘浠淳就讀名校,家世顯赫,但他們並非公眾人物,在藥倍安心涉嫌造假一事遭揭發前,談不上與公眾建立何等關係,與尋常百姓無異。

 

後來藥倍安心放在公眾視線前,彭詠枝和潘浠淳成為談論對象,潘家亦有機會回應,最多只能把事發當刻視為潘家建立公關的起始。於是就要解答第二個問題「箇中關係的內涵是甚麼?」不妨參考人工智能(AI)稱「公共關係」涵蓋的內容︰

 

一、透過各種媒介與相關人士建立關係;

二、分析、預計、詮釋涉及機構的公眾意見及議題;

三、就政策制訂、危機處理、社會責任諮詢意見;

四、維護機構的聲譽;

五、研究溝通機制,包括市場推廣、財務、集資、僱傭聘用、與社區及政府的關係;

六、策劃並作出影響公共政策的行動;

七、安排與公共關係相關的人手、資源、預算、設施;

八、製作推動顧客參與的內容。

 

第一、四點可概括各項內容,即是建立關係,維護聲譽,其他就是達成這目的之具體辦法。同時如上文所述,潘家本來與公眾沒有關係,即是對於他們而言,所謂「公關問題」,就是維護聲譽的問題。事件遭揭發,公眾認定潘家請槍作假,自當鄙夷,潘家可謂聲名狼藉。吹哨者鄭曦琳遭人恐嚇、網上抹黑、懷疑用心等,不但無關乎潘家涉嫌造假這關鍵指控,還展示他們遲遲未能有力回應質疑,更形可疑。及後資優學苑、聖保羅男女中學先後發表聲明,又是隔靴搔癢,顧左右而言他,無從回應公眾質疑。輾轉往復,潘家終於發表聲明,內容亦是無關宏旨,只把槍頭指向鄭曦琳,既不能有力掃除造假的嫌疑,也沒有堂堂正正承認錯誤,摯誠道歉。

 

上面所列,只是勾勒潘家與公眾交鋒的梗概,如欲考究細節,網上資源豐富。若於此仍說這是「公關問題」,談論的焦點會落在潘家沒有與公眾妥善溝通,包括發表聲明的時機、內容有多精準、有沒有指控其他人而形成罵戰等。觀乎今次一般公眾言論,可見他們大致清醒,由始至終焦點只有一個︰「潘浠淳呈交的作品似乎經請槍製成,有待回應。」他們關注的是誠信,而非潘家與自己以至普羅大眾有何關係。此處並不指稱所有說潘家公關拙劣、把本事件界定為公關災難的人都是意圖為潘家洗白,而是套上公關的框架審視此事,容易錯置焦點,無法回應公眾最關注的誠信問題,亦便利涉事人等編寫遁辭。

 

近年有人膜拜公關,迷信它能死拗返生。在那批人口中的「公關」濾鏡下,捩橫折曲,迷糊焦點,比直截了當講真話更重要,更值得稱許。著名的例子包括二零一八年,由前特首董建華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拍攝短片,主張在東大嶼填海,興建人工島,與當時政府的大規模填海倡議相應。片段由獲部分港人戲稱「民間特首」的天王巨星劉德華旁白,不少人大嘆失望,並改稱他為「填海華」。據稱是次幕後替團結香港基金穿針引線的是多年游走於各派別的公關界名人,往時他協助推動民主自由的社會人士策劃公關活動,方今竟為極不受歡迎的政策搖旗吶喊,正是深信自己能夠利用媒體,堆砌警句,引導民意,而該等能力足以凌駕公共事務的基本原則,包括紮實的政策討論、民意授權,甚至處事的是非曲直。

 

倘若某人素來誠實,要他存心欺騙公眾,應該困難;在千夫所指時,用盡方法文過飾非,迴避問題,旁人難信他一向誠實。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說︰「性格就是習慣使然。」我們看見某人的行為,背後可能由眾多心思意念和習慣累積而成,妄想擺弄公關可以扭轉習慣、價值取向、性格,與加入「公關教」相距不遠。公關災難的反面是獲得萬民稱頌公關做得良好,或會令背後操作的人自命不凡,哪知再悅耳的讚美也可以是導向地獄的輓歌。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