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者手記 【漂泊者的靈魂地圖:在異鄉與自我重逢】

刘和

刘和

2025年8月31日

【坐标里的香江心跳】 「1/2的繁华遇见1/4的静谧」 这张图标记的或许不仅是数学坐标,更是香港的双重灵魂—— 当横坐标划过维港天际线的璀璨锋芒 纵坐标沉入大澳渔村的波光粼粼 我们终于读懂这座城市的辩证法则: 永远在繁华与宁静之间寻找黄金分割
【坐标里的香江心跳】 「1/2的繁华遇见1/4的静谧」 这张图标记的或许不仅是数学坐标,更是香港的双重灵魂—— 当横坐标划过维港天际线的璀璨锋芒 纵坐标沉入大澳渔村的波光粼粼 我们终于读懂这座城市的辩证法则: 永远在繁华与宁静之间寻找黄金分割

▪️ 序幕:大澳棚屋的提問
「家是什麼?」
坐在大澳棚屋改建的咖啡館裡,望著夕陽在水波上灑下碎金,來自烏克蘭的畫家奧爾加突然問道。她旅居香港三年,畫作裡總是出現基輔的向日葵田與香港霓虹燈的交疊影像。
這個問題,成為我梳理多年旅居故事的線索。

▪️ 首爾:辣炖菜裡的文化遷徙
在梨泰院的出租公寓裡,結識了從開普敦來的音樂教師莎拉。她每週在狎鷗亭教鋼琴,周末卻在韓國傳統市場尋找非洲料理的食材。
「我在家鄉時渴望遠方,在遠方時卻重構家鄉」——她邊用泡菜鍋煮著自創的非洲辣燉菜邊說。
她的故事讓我看見:旅居不是逃離,而是帶著文化根脈的遷徙與融合

▪️ 曼谷:老屋樑柱間的對話
曼谷素坤逸路的小巷內,來自德國的建築師馬克帶我看他參與改造的百年柚木老屋。他堅持保留傳統泰式屋頂的飛檐曲線,只在內部植入現代節能設計。
「真正的旅居者不是過客,而是成為文化橋樑的建設者」,他撫摸著經過歲月包漿的木柱說道。
在他身上,我理解了何謂 「創造性的歸屬」——不是佔有土地,而是參與故事的續寫。

▪️ 京都:茶湯中的共鳴頻率
最難忘是在鴨川畔遇見的香港茶人陳老先生。他旅日二十年,卻在樸素的茶室裡重現港式茶樓的「一盅兩件」文化。
「所謂故鄉,不過是心靈找到共鳴頻率的地方」——他執壺的手勢既有日本茶道的禪寂,又帶著香港茶餐廳的行雲流水。
在他澄澈的茶湯裡,我嘗到了文化交融的醇厚滋味。

▪️ 啟悟:繪製雙重地圖
這些年穿越二十多個城市的旅居生活教會我:

真正的漂泊不是地理的遷移,而是心靈的放逐與回歸

每個旅人都在繪製雙重地圖——一張標註經緯度,一張刻畫內在求索

在異鄉的鏡照中看清自己的文化基因

在相遇的故事裡重釋歸屬的意義

所有遠行,終究是為了更深刻地歸來

▪️ 終章:維港燈火下的頓悟
此刻坐在維港岸邊,看兩岸燈火漸次亮起,忽然懂得:
家不是靜態的坐標,而是動態的共生——當我們願意讓異鄉改變自己,也勇敢在異鄉留下印記,四海皆可成家。

這或許就是旅居生活最饋贈的禮物:
讓我們在成為世界公民的同時,更成為真正的自己。

© 本文由作者【刘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