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電影重新閱讀《全知讀者視角》,細心思考電影改篇的另一種可能性

Owen@taekwondowen
2025年8月25日
《全知讀者視角》(下稱「全知」)作為今年韓國最觸目的電影大作,卻在推出後換來非常兩極化的評論,而且基於和原作有著顯著差異,不少原讀者(小說或漫畫)都紛紛暴怒,表示這一個近年韓國最完整的故事IP 一下子變成了一部商業科幻片,然而,作為讀者之一的我,在這些評論之中,我卻一直思考著,也佩服著這部電影的獨到之處,那就是「重新改篇」的一著「新原著」。
重新閱讀
「重新閱讀」這句話,本來是「全知」故事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份章節,內容大約講述,主角金獨子應該要細心地「重新閱讀」屬於自己的故事。內容不贅,但重點是,這一部份的章節,是帶領讀者(包括讀者本人和獨子本身)細心反思過去的情節,而不僅是單純地依據自己所知的故事去推理未來的發展。
這部電影的本質似乎也是基於這個概念而實現。
首先要知道的一大前題是,這部電影的改篇,是作者本人同意的。也就是說,如果在痛罵導演胡亂改篇的時候,其實同一時間也在指責原作者本身。
作者指出,這部故事要變成電影版,其中一大難題是時間的壓縮。報導指,電影暫時計劃以五集上映整部小說,而小說的卻是有驚人的十二本!實際上,電影第一集的內容,大約也只是小說第一本左右的份量,如果想要將小說的完整劇情搬到大銀幕,對於製作的成本而言,可能是難以實現的投資。
製作一部電影,其中一大難題是演員的變化。特別當中涉及了兒童角色,那麼,製作的時日更顯得需要爭分奪秒。而且,這部電影不得不使用大量特效去製作,令製作預算更加高昂,因此,這部電影不得不大量壓縮故事情節,而求更有效可以令故事在電影院中呈現。
關鍵的是,如果單純削減情節,這部以驚人的世界觀設定所構成的「全知」便會顯得難以理解,因此,導演與作者也不得不慎重思考,在世界觀當中,應該如何設定得更好。
故事是作者表達的工具,而不是目標
曾經有一種評論如此解釋好的故事,那就是故事本身並不只是故事,而是故事背後能夠帶來甚麼訊息,才是更值得別人追看的故事。在韓國知名的作品中,「全知」經常被帶來與《我獨自升級》(下稱「我獨」)作比較,特別是「我獨」剛好在網絡上推出動畫版並大受歡迎,而動畫版則是忠實地將原著改編成動畫,在此兩作品對比之下,「全知」的電影版似乎值得被比下去。
但是,「全知」的受歡迎程度,在韓國本地可是遠比「我獨」為高,而其中之一的關鍵,是「全知」本身較為完整的世界觀之餘,故事當中有著很多很多值得令人反思的意義。
「全知」的重要主線,是主角金獨子作為「全知」的人,陷入在自己熟知的故事當中,卻又過著與故事不同的劇情發展。而另一方面,金獨子為了對抗星座及星流直播,在故事當中成為了星座,甚至成為了故事以外的存在。這些重要的人物設定,似乎被電影劇本大幅削減,也是不少讀者認為電影版的重大敗筆。
可是,這又是否事實的全部呢?
在不少關於「預知未來」的故事當中,其實一直有著兩大爭議,那就是「命運既定論」和「命運自決論」的分歧,兩者最大的差異,在於命運(或未來)到底是否必須執行,也必然會一模一樣?作為人類或主角本身,有沒有改變命運的能力?
而在「全知」當中,這一點也不停穿插著整部小說故事當中,作者既知命運,同樣也在對抗命運。而這一點,即使在演繹上有所不同,但是在電影與原著中,卻沒有顯著差異。
另一方面,如果已經看畢整部故事的讀者,應該不會不知道,原著中的「滅活法作者」的身份。這一點也反映了金獨子和星座的交流,只是被大幅度濃縮成另一種演繹,但卻沒有對於故事產生真正的「重大偏離」。
「全知」的美好,在於故事的深度,不是單純的「爽感」,而是一幕接一幕的情節,讓人一步一步與獨子走入讀者的世界,反思自己與世界的關係,以及和自己所理論的價值觀所作出的深入探討。但這同樣也是「全知」讓人卻步的原因之一,正如「滅活法」在故事當中被人難以理解,但是這個故事卻不是不能理解,只是需要花更多的心機,更多的時間,更多的思考,才能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回饋。
和金獨子與劉眾赫重新經歷新的故事
事實上,本人兩度走進劇院觀看這部電影,不難發現部份設定其實已經令這部故事注定成為一部全新的「全知讀者視角」:
1)電影沒有講述回歸次數:回歸次數本身大幅限制了獨子的預知範圍,並讓獨子獲得比劉眾赫更多的資訊,然而,這一部份在小說當中屬於不斷獨自反思和發掘,如果放在電影當中,很有可能變成金獨子的獨腳戲,並且令劇情變得更難在電影中推進。更重要的是,這一次的回歸故事「並不存在」於他讀過的故事當中,這個改動,其實是讓觀眾和金獨子,同步進入了一次「新的回歸線」。
2)電影講述小說中並沒有提及的回歸技能效果:電影直接展視了回歸技能發動時對世界線的影響,而這一個影響雖然在原著中沒有出現,卻是金獨子深信會發生的情況,因此他在原著中也是抱著「一定要保住劉眾赫的命」而持續完成任務的重要信念,雖然在電影中直接展視這個結果,但卻並沒有大幅影響故事的設定,反而更確實令觀眾和金獨子集團知道,任務的重點就是確保劉眾赫活下去走到故事終點
3)電影刻意避開金獨子的技能:金獨子的兩大技能「全知讀者視角」以及「第四面牆」,在電影中完全沒有提及,但卻不是沒有「使用」,而且不止使用了一次。正如第1點所述,如果在電影當中使用「全知讀者視角」,實際上會令大部份時間出現讀者自己思考的畫面,這會大幅影響電影節奏,另外,「第四面牆」的能力,涉及解釋「牆」本身這個在故事中相當強悍的存在,雖然未知後續發展,但似乎有機會這個元素會用另一種模式展現
4)電影將「作者」的重要性提前暴露:這一點涉及嚴重劇透,但對於看到故事尾段的讀者而言,「作者」的角色其實相當重要,而且是事實裏穿透故事的重要角色,有見及此,為了更能貫穿整部故事劇情,這種安排實際上是故事描述的次序改變,並且可能削減了「雞肋」角色安娜卡芙特
5)電影提早展視「結局」:在電影中原先為「安娜卡芙特」出場的一幕換成了走到結局的劉眾赫,這一點與「作者」一樣同步大幅提前登場,情況如第4點所述一樣,這一改動似乎是為了將故事可以在壓縮的時間裏更完整的展現的一種編輯和鋪排,而不是單純的將故事搬上電影而矣
不過,對本人而言,走進電影院,是為了再看一次小說和漫畫看過的劇情嗎?而且,原著的動畫亦已經確定將會發行,那麼,電影的存在是為了甚麼呢?
如果單純以「全知」的IP,照辦煮碗的將故事由文字化成電影,迴響到底是大受好評,還是更被人認為是一種無誠意的情緒勒索呢?原著作者與電影導演決定將這個故事「重新演繹」,雖然劍走偏鋒,但卻不是不值得的嘗試。
如果是原作的讀者,是否也應該和獨子一起,「重新閱讀」這一次他在小說裏沒有經歷的回歸故事?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