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健康】杜絕職場霸凌:識別自戀型領導與霸凌者心態,打工族如何保護好自己?

Ms Vlia
2025年8月18日
2025年7月11日,馬來西亞正式將職場霸凌定性為刑事罪行,顯示出其對勞動力心理健康之重視。霸凌現象總頻頻發生於校園、職場,以及網絡上,但隨著霸凌者的年齡增長與外在形象的專業化,其霸凌手段更有可能轉為更為隱密的方式。尤其是在職場上,比起赤裸裸的惡意與霸凌行为,霸凌者更有可能採取濫用權力與公司資源和名聲等手段,對受害者進行制度性的打壓。
無論是同事、上司、公司高層乃至CEO,都有可能是霸凌事故的加害者。作為一名弱勢求職者或打工人,保障自己的權益以及心理健康,成了刻不容緩、必須儘快學習與裝備起來的生存技能。
何為職場霸凌?
職場霸凌不僅僅是單純的情緒發洩,而是個別個體或團體對某個體進行持續性的騷擾、羞辱、排擠等具有傷害性的行為,進一步影響該員工的心理健康與自尊,甚至是導致職業發展、資源或機會等經濟與名譽上的直接或間接損失。
識別自戀型領導
一般上,能夠當上領導的霸凌者都不會將『我是霸凌者』這幾個字寫在臉上,也就意味着,你未必能夠在第一眼就意識或檢測到面前的这个人是有問題的。相反,對方可能會給你一種很友善、很有魅力、很熱情的外在形象,無論是第一印象或是持續性包裝的表面結果。
自戀型領導往往需要下屬失去任何自主性或獨立思考能力,只能一味捧著他/她,對他/她表現出絕對忠誠,其自戀心理需求才能獲得極致的滿足。倘若遇到稍有點成人邊界或獨立思考能力,甚至是能力較為出眾的下屬,這些自戀型領導的優越便會遭受重創,導致其通過各種方式對該下屬進行壓迫與打壓,試圖摧毁對方以降低自己內心對無法徹底將一個人掌控在手裡的威脅感。
識別職場侵犯與霸凌
霸凌加害不僅會出現在領導身上,更有可能發生在同事身上,或兩者同時進行。無論加害者是谁,你只需觀察是否發生以下現象。若在你的職場或生活中能夠窺探到相似的痕跡,那么你很有可能早就被捲入進職場霸凌了。
工作量的結構性不公
一般上,職場霸凌未必會通過光明正大的方式展示出來。相反,它更可能藏在你的每日工作中,其中就包括工作量的結構性不公與混亂。
例如,資深同事將自己的工作推給你,而其則因此有更多時間逍遙快活。或者,上司或管理层要求你承擔更多工作,甚至是不符合你職位或職等的工作量,卻沒有伴隨著升職或加薪。
製造壓力與慌亂,逼你出錯
除此之外,同事或上司會在流程與日常工作中暗設陷阱,給你穿小鞋。甚至是延續上面提到的——增加你的工作量,製造你的壓力與慌亂,若你因此犯錯,便會將此錯誤誇大成是你的能力不足,好維持自己的輿論高地。
制度、權力與規則的濫用與壓迫
職場霸凌尤其會藏在各種公司資源與制度的濫用,其中包括在績效報告上動手腳,無論是你表現優異卻特意給你低分、鑽制度漏洞來扣你獎金,或者是偷偷撤销你的績效報告,以及特意在工作流程上卡你、刁難你,不給你批假等。更有甚者為了製造你才是問題員工,會選擇簒改你的工作數據,偷偷取你的工作軟件密碼來偽造數據等。
打探你的私生活,再加以宣傳
另外,同事或上司會完全忘記成年人該守的邊界感與距離,將打探你的隱私作為他們的樂趣,對你實行表面或暗地裡的私人空間與隱私侵犯。甚至在獲得你的任何消息之後,會當作飯後談資在辦公室聊得津津樂道,全然不顧及你的不舒服感與被冒犯感。更有甚者還會迫切期望能夠找出你的下一個東家,惡意破壞你的工作機會與面試,避免你找到更好的工作或公司,狠狠打了自己的臉。
無論是哪種行為,霸凌者並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對受害者造成怎样的傷害與創傷,也不在乎自己的行為是否已嚴重侵犯該員工的隱私與利益。在霸凌者眼裡,道德與法律是可以被踩在腳下的,而受害者應該閉上嘴巴,讓加害者能夠繼續進行下一輪的霸凌。
通過污名化你來維持自己的良好形象
當然,他們絕不會輕易承認這些混亂是由他們發起的,他們要麼憑空捏造你的罪名,要麼抓住你的任何小錯誤放大,要麼搬出『你太過敏感』、『只是開玩笑』,或『為何大家只針對你』等說辞,目的就是要把所有罪名推卸到你身上,這樣他們才可以繼續維持自己在外人眼中好上司、好同事、好員工的專業形象。
期待影響你心情,控制你的行為
除了以上行為,有毒的上司或同事之所以會霸凌你,是因為他們通過掌控你的情緒與行為來獲得優越感和掌控感。他們會通過種種言行舉止來試圖影響你的心情或控制你的行為,實行持續性與系統性的邊界侵犯與騷擾。若你被影響,他們會變得異常興奮。
製造信息差,增加不透明感
另外,有毒同事還會特意捏造錯誤職場信息,或在知識轉移過程中偷改流程,或有所保留等,使你獲取錯誤或缺失訊息,進一步增加工作失誤概率。在此過程中,這些同事能夠享受到掌控訊息與流程的優越感,以此來滿足自身在日常生活中無法被滿足的掌控欲與心理需求。
事實上,職場霸凌的形式與方法千千萬萬,以上所述只是部分例子,更多情境還需自行在現實中進行識別與判斷。
職場霸凌加害者的病態心理
雖然職場霸凌加害者的行為是不齒的,但事實上是,職場霸凌極有可能就發生在你我周圍。除了避免自己被職場霸凌事故捲入,理解霸凌者的心理活動也是極為關鍵的。只有理解了對方的心理模式,才能更好的釐清雙方責任與界線,避免過度內耗,減輕霸凌後創傷,以及建立更加健康與透明的職場文化。
共情能力缺失
首先,霸凌者一般都無共情能力。看到受害者無力、無助、無措、反抗,或是哭泣的模樣,反而會激發他們的興奮與快感。於他們而言,他們的霸凌行為,從一開始便是期待受害者的任何受害反应,包括反擊。但前提是,他們知道哪怕受害者反擊,也難以成功。這樣的結果會使他們認為自己能夠完全的把受害者掌控在手裡,並從中獲得滿足感以及源源不斷的能量。
暴力脫敏
一般上,霸凌者對於自身行為已達到司空見慣的情境,也就意味着這次犯案可能不是第一次,或至少霸凌現象常發生在他/她的身邊,使其認為霸凌是正常甚至是正當的生存手段之一。
依賴虛假優越擺脫內在空洞
通過玩弄無法反抗或不敢反抗的受害者,加害者會從中產生一種『我比你強』的錯覺,進一步增加自我認同感,甚至是對此行為舉止產生上癮現象,以此來擺脫內在空虛與自卑。
無論是哪種出發點,從霸凌加害者身上,我們都可以看到的共同心理活動便是:
- 加害者有極強的控制慾
- 加害者內心深處的強烈不安與自卑
- 加害者無法獨自處理自己的心理需求,需通過加害於別人來平衡自身心態
如何在職場霸凌中保護自己?
那麼,若有一天不幸被捲入職場霸凌,身為受害者的你,又該如何保全自己的職業發展之安全與心理健康?
暗中收集證據鏈
首先,若想尋得機制或法律保護,證據收集是必要關鍵。無論是聊天截圖、錄音、工作截圖,以及附上事件說明等,都能夠有效幫你紀錄每一場霸凌事件與當下情境。將這些證據保存在不可逆的地方,例如郵件或Microsoft Team裡,哪怕有人惡意撤回或消滅證據,都可再用技術恢復。
其次,觀察公司動態與上訴渠道。若公司上訴無望,可考慮上報給勞動局,保障自身權益。
建立可信人脉或發聲渠道
另外,面對霸凌現象,加害者往往喜歡通過損壞受害者的名譽來佔據道德製高點。在這種情况下,還原真相,保全自己的名譽顯得格外重要。
要知道,從現實與客觀事實角度來看,霸凌者無論如何都是有錯在先。無論是對方想推卸責任,或是把焦點放在受害者的不完美之上,都有一個難以忽視的矛盾點,既受害者的不完美不是加害者的霸凌許可證。
身為一個專業的職場人,難道在面對同事或下屬的不完美時,霸凌是其能夠想到的最好解決手段嗎?更別說許多霸凌都是加害者亂添加上去的莫須有罪名,甚至是為了通過犧牲與壓迫他人,來滿足自己的個人私慾與利益的道德缺陷與無視法律之問題。
無論是建立可信人脉或發聲渠道,都有助於受害者將真相還原,避免自己因為他人的陷害與自私,毀了自己的職業前景。
別輕易原諒或放過加害者
一般上,加害者在決定霸凌受害者之前,一定都會評估這麼做的風險與後果。也就是說,職場上的專業與友善,在某些有毒的職場文化中,是可欺負、可利用、可霸凌的下手信號。更別說確實存在著性格比較溫柔、優柔寡斷的打工人,更是霸凌者最喜歡的獵物。
事實上,面對惡劣的霸凌行为,忍讓與討好,換來的只會是對方的得寸進尺。霸凌者會想要知道你能被踐踏的最終底線,會無止盡的試探你,就像把玩著手中的獵物般,饒有興致的觀察你的任何反應,以此為樂。
因此,若退一步換不来海闊天空,狠狠反擊才是最佳的生存手段。要知道,加害者之所以肆無忌憚,便是因為其認為自己的作惡行為无需付出任何代價。
無論是通過法律手段,或揭露真相,哪怕是時機不成熟,使你先被迫撤退,都不意味着你該原諒或放過加害者。當然,在此前提下,保持心態平衡,避免被情緒沖昏頭腦或牽著走也極其重要。
轉身離開,保全自己的心理健康
無論是公道已取回,或時機不成熟只能不了了之,最重要的是離開霸凌現場,保全自己的心理健康,避免因為霸凌事故使自己的心智或職業發展徹底被摧毁。
隨著全民教育水平的提升以及公眾對心理健康的逐漸重視,各大企業有責任提供一個良好與透明的職場環境,以保障員工的身心健康。而員工在面對職場霸凌的時候,都應該儘早選擇離開,避免留下更深的職場創傷。
創作於2025年8月18日下午1點54分
圖片源自於Unsplash
© 本文由作者【Ms Vlia】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