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麥遊記(二)︰好玩之城,豈只玩樂——比倫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8月17日

攝於 Hotel Legoland
攝於 Hotel Legoland

由哥本哈根乘坐火車轉巴士,兩個多小時可到達 Lego 城市比倫(Billund),有人稱它為「兒童首都」。遊覽時,我一直思考究竟是比倫塑造了 Lego,還是 Lego 塑造了比倫。

 

未必很多人認識比倫這城市,但凡認識它的,多半由於 Lego。飲譽國際的積木生產商 Lego 正是起源於比倫,現在這發祥地不是日日運轉機器製造積木,而是建成「Legoland 比倫渡假村」(Legoland Billund Resort),內含主題樂園和酒店,加上附近的體驗式遊樂園 Lego House、水上樂園 Lalandia、兒童樂園 WOW Park,合組成為長幼咸宜的遊玩聖地。單以 Legoland 計,每年達二百萬名旅客紛至沓來,為這個人口七千多的寧靜城市,增添歡笑和生氣。

 

在目前可見的歷史材料中,「比倫」這名字最早見於 1454 年,稍晚的在 1510、1610 年,亦即記述不多。「比倫」一名由「蜜蜂」和「小森林」構成。十九世紀中,比倫只有八塊農地。二十世紀初,一條接駁至維里(Vejle)的公路建成,目前由其他城市前往比倫,也往往須經維里。電話線、發電廠同期設置。

 

本來比倫有一家木工和建造商,為當地人建屋,後來由 Lego 的創始人奧里.基斯杜臣(Ole Christiansen)買下。1920 年代,受經濟大蕭條拖累,萬民缺錢,無法建屋。基斯杜臣轉為銷售熨板、梯、小型玩具。1932 年,Lego 正式成立,兩年後玩具成為該公司的主要產品。Lego 是丹麥文 leg godt 的簡稱,意義是「玩得好」。現今 Lego 在世界各地、男女老幼,有口皆碑,咸稱好玩。Legoland 所在的城市也彷彿要同樣好玩,樂園的酒店 Hotel Legoland 門外,就有一道名為 Playline 的行人路,全長一千五百米,供小孩邊行邊遊玩。Playline 之設置,其實就是行人路的一部分,把平實不過的瀝青灰色,改為靛藍色,上面塗上蜿蜒的線條,充當供小孩競賽的跑道,好像代表不同兒童採不同路線,看誰較快到達終點;但它並未明示怎樣遊玩,站到路上大可自由發揮。沿 Playline 可見街頭藝術品、扭彎的街燈、特長又曲折的長櫈、城市另一大地標 Lego Campus,路途綠草青蔥,每步行數米就見趣味盎然的建築或街道傢具。比倫圖書館座落於 Playline 中途,建築物的外型平實,內裡卻包含攀爬、玩樂的區域,集合閱讀、遊玩、身體活動,引領讀者探索和學習。

 

究竟是比倫塑造了 Lego,還是 Lego 塑造了比倫?一盞燈柱扭彎的街燈,放在香港,不是沒有盡用空間,就是與四週環境不諧協,不倫不類。惟有在本來就是歡樂處處的寧靜小鎮,樹立奇形怪狀的公共設施,就增添兩分趣味。這似乎是 Lego 塑造了比倫。1930 年,比倫只有 249 人居住。2025 年初,比倫人口為 7484,是 1930 年的三十倍。據 2010 年的統計,四分之一居民從事旅遊業,職位自然包括 Legoland、Hotel Legoland 及周邊旅遊設施的人員。華人特別喜歡論甚麼奶水餵大甚麼人,錢從旅遊業來,而 Legoland 是眾多遊客朝聖之旅的終點,說比倫由 Lego 建成,看來也說得過去。這似乎又是 Lego 塑造了比倫的旁證。

 

然而還須追問一個問題︰Lego 可不是由比倫某塊土地鑽出來,無中生有,為何就是比倫孕育 Lego,而不在他處,甚至不在丹麥其他城市?這當然包含歷史偶然性,鑽牛角尖地追問下去顯得無聊,但當中又有值得觀察和思考的地方。Lego 之所以在積木玩具中長踞皇者地位,其他廠商無從挑戰,在於它的產品精細。曾經砌類似的積木都嘗過,積木的榫位差之毫釐,砌不上就是砌不上,又或玩一段時間後,邊角崩裂、磨蝕。Lego 生產的成品品質優良而穩定,中間必經精密計算、嚴謹的執行過程。

 

這種一絲不苟的態度,貫徹於 Legoland 和 Lego House。兩個 Lego 旅遊聖地內藏多件 Lego 砌成的模型,包括恐龍、世界各地的名勝、城市面貌等。一件 Lego 模型之砌成,首先由 Lego 工程師籌劃,在腦內構想,用電腦軟件配合草擬,再一面砌一面修正,運用積木逐塊逐塊實現心中的景像。Hotel Legoland 的接待處後方是一道牆,牆上掛滿 Lego 人,個個裝扮不同,遠看有如馬賽克畫,近觀就見設計之巧思。諸般匠心,包含對空間、物件精準計算,屬理性;還須推想、體察觀者與作品如何觀照,屬感性。兩層考慮二而為一,巧妙融和。比倫沒有哪裡高舉他們的嚴謹認真,反倒處處恬靜,旅客隨處找個公共場所,挾一份三文治,提一壺清水,足可享受一個下午。比倫的成就彷彿由 Lego 逐塊展現,難以在世上別處尋得此等風韻,這樣又好像是比倫塑造了 Lego。

 

糾纏於這問題沒多大意義,最接近現實的說法大抵是「既是比倫塑造了 Lego,也是 Lego 塑造了比倫。」或許有人批評此等說法太圓滑。相類思考為外地旅客帶來的反省是︰我們的城市能向外界展現甚麼?上文提及若扭彎的街燈放在香港街頭,未免礙眼。不是外國月亮特別圓,要怎樣跟從,往往城市的失敗,在於抄襲皮相,忽略彼此的歷史源流、文化根柢、具體情況。香港地少人多,都市建設在二十世紀中晚期達到高峰,往往採現代主義風格,實用為尚。現代主義和實用若達極致,或許也可構成另類迷人的風景。在發掘自身特色時,我們有否比倫人把 Lego 一塊一塊堆疊的嚴謹和毅力?這方面還待有志建設香港的人一同開發。

 

下一週談與首都哥本哈根互相輝映的城市柯胡斯(Århus )。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