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分享】一位女性的跌撞與綻放:讀小荷的成長紀錄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2025年7月27日
書名:《我就這樣綻放自己》
作者:小荷
出版:復旦大學出版社
✵ 提要:
《我就這樣綻放自己》是作者小荷以自身求學與職涯歷程為主軸,記錄她到美國芝加哥大學商學院攻讀 MBA,再到進入外企、創業、面對金融危機的真實經驗。書中分為九大章節,涵蓋留學挑戰、職場轉型、創業失敗、跨文化交流、女性選擇與自我定位等主題。
她不以成功者姿態說教,而是以一位在現實中跌跌撞撞、仍努力綻放的女性視角,坦率地分享那些「計劃外的事」如何改變人生軌跡。書名雖然柔美,內容卻充滿思辨與行動力,是一部關於「如何在世界的標準之外,活出自己的樣子」的成長紀錄。
✵ 讀後感:
作者小荷寫的不只是她的故事,更像是一封寫給所有正在尋找自我的人 - 包括我的信。她沒有高高在上的成功學口吻,而是用誠懇的筆觸分享她的懷疑、掙紮與選擇,那些時光縫隙里的思索,讓我感同身受。她在大學時期參加商業挑戰賽、交換交流的那些歷程,讓我不禁回想起自己的校園時光。那些深夜備戰簡報的日子、在異國文化中重新認識自己的瞬間,其實都與她的掙紮呼應著。
我們都在那樣的過程中試圖定義自己 - 不只是能力的展現,而是在迷惘里找出「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所以讀她的經歷時,我不覺得她在講成功,而是在記錄一種勇氣。那種不確定卻依然向前的狀態,我也曾有過,也仍在經歷。
|從「Discover a Better Future」到「X Challenge」:跨越挑戰的自我探索之旅
在閱讀作者分享參加「X Challenge」的經歷時,我不禁聯想起自己在大學時期參加的一場學生挑戰賽 - 由 Classified Post 與 MetLife Hong Kong 合辦的「Discover a Better Future」。雖然兩個比賽形式不同,但背後的精神卻異曲同工:透過挑戰,探索自我,建立個人品牌,並在團隊合作中成長。
我們原本是一支由我和三位同學組成的隊伍,後來因一位成員退出,邀請了一位港大的學生加入。這種跨校合作不但令我們的想法更具多元性,也考驗了我們的溝通與協作能力。比賽要求我們製作一條兩分鐘的影片,展示如何建立個人品牌。這不只是技術上的挑戰,更是一次對自我定位與價值觀的深度探索。
而書中作者在「X Challenge」中所經歷的設計思考、跨界合作與創新實踐,也讓我反思:原來挑戰的本質,不在於勝負,而在於你如何面對未知、如何在限制中發揮創意。無論是影片製作、團隊磨合,還是公開展示成果,每一步都逼使我們跳出舒適圈,重新認識自己。
最終,我們在超過百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成為三甲之一。這份肯定不只是對作品的讚賞,更是對我們勇於嘗試、敢於突破的鼓勵。
這段經歷令我明白:真正的「Better Future」,不是由外界定義,而是由我們自己創造。就如作者在「X Challenge」中所體會的每一次挑戰,都是一次蛻變的契機。
|不拒絕,是我對未知的答覆
讀到作者在〈動態交流:滑雪、高爾夫,一個都不能少〉那一節,她說:「不拒絕,是我來美國後對很多新事物的態度。」這句話讓我瞬間想起自己在大學時期參加的第一個海外義教活動。
那是我剛進大學一年級,還懵懵懂懂。這個計劃是校內最受歡迎、競爭最激烈的海外項目之一,當年是平均兩個人爭一個位。原本是我和另外一位同學一起報名,但她落選了,我卻意外地被選上了。
面試時,每一輪都有近二十位面試者同時見負責人和幾位輔導員。人數眾多,我又害怕又被動,幾乎沒有什麼發言機會。直到角色扮演的環節,我鼓起勇氣站了出來,做了一次主動的嘗試。那一刻,我並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對了,只是憑直覺行動。後來收到錄取通知時,我既驚喜又忐忑 - 因為被派往的地點是印度。
印度,在很多人印象中是危險的地方,尤其對女性而言。新聞里的報導讓我心生恐懼,父親也強烈反對我前往。但我心里有個聲音告訴自己:這是個我平時不會選擇去旅行的地方,既然機會來了,我不想因為害怕而放棄,最後我還是去了。那段時間的義教經歷,成為我大學生活中最難忘的一頁。我見識了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活方式,也重新認識了自己。原來「不拒絕」不只是勇敢,更是一種對未知世界的尊重與開放。
推薦給所有女性和有興趣讀者。
書摘:
❀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旅行從來都是人生教育重要的一部分,有些認知只能來自直接經驗。世界地圖縱然天天掛在眼前,也不及親身感受那一片片土地的氣息來得更動人心魄
❀ 打開掌心,你擁有全世界;握緊拳頭,你只有你自己。心里純凈的人,走得遠。
❀ 大危機的重重陰霾敵不過這一天的晴好,亂世中唯有好好把握自己。
喜愛推薦:★★★★★
易讀:★★★★★
© 本文由作者【由我的角度看世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