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無間道 誰會取代誰

李安留言

李安留言

2025年7月24日

Cover image

回想年幾前AI 之父 Geoffrey Hinton聲稱「後悔自己的畢生志業」。

時至今日,「AI不會取代我,只會取代不用AI的人。」是大眾普遍對AI的認知。AI已經打入你我的日常,同時的確令我們工作效率加快數倍,廣告的AI圖像愈見普及,更不會有人研究文案是人還是AI創作,連Google search的第一行都變成AI資料。近日Microsoft Gaming員工被自家開發的AI工具取代而被裁員,新聞一出,不禁令我反思,是會使用AI的人會被取代,還是因為工作會使用AI,所以被取代?

 

Candy Crush員工被自己研發的AI取代

近日,Microsoft Gaming 旗下手遊《Candy Crush》的開發工作室的多名負責遊戲敘事、關卡設計者及用戶研究員被炒。原因是員工開發方便解決重複性工作的AI工具可以更快解決日常工作,裁員人數超過200人。

大家要知道可以在Microsoft Gaming工作的人多小都有點本事,至少在以往市場上都有一定競爭力,而Candy Crush更是長期有高正利潤的遊戲,是次裁員不是營運不善,只是創意和個人能力在發展完整的AI和資本面前是不值錢的。

 

從來有效率不代表多賺錢 

遠古時代,一個人生產力有限,在工業革命出現機械後生產力和GDP倍增,同時做成嚴重的產能過剩。回到80至00年代都有很多科技產品普及化令個人生產力大增同時取代舊有業務,例如數碼相機取代菲林、電腦取代文書、智能電話取代大哥大、3D技術取代平面動畫……單論個人比較熟悉的相機工業,舊時攝影成本比現時高,不論菲林、應對菲林色差的濾鏡、沖洗、印刷……現時,一個人一部相機甚至手機都可以完成到舊時一團隊的工作,門檻和成本下降令市面上攝影工作大大增加,失去精緻工藝感,同時,成本下降令真正落入工人手中的人工都下降不少。舊時一個攝影工作可以收五至十萬,現在工作數量上升,可能一個同類工作只值數百幾千。

市場是一個大餅,貨多了就不值錢,這是供求問題。一時三刻產量增加可以多賺錢,只不過得到先機多食一點餅。這個想法在數碼轉型時成立,不代表可以套用在AI上。以2008年第一部全片幅數碼單反Canon 5D mark II做開始點,改變當時行業生態,到今日最新旗艦級無反相機,連拍由每秒4張到今天每秒120張……每年所聽到的「大突破」「黑科技」,都足足發展了17年,但由AI面世到現在只是2年,當中對產能的影響,不是連拍每秒4到120張可以相提並論。但大餅沒有變大,甚至乎更細,即是說人會變得更不值錢,生產力2倍3倍甚至10倍,人工不會上升甚至更低,甚至如Microsoft員工一樣失業。

 

愈使用多AI愈易被取代

不少人知道食物金字塔不是有關健康的建議,而是當年美國農業部想賣出農作物的市場計劃。

Geoffrey Hinton 曾預言:「未來不需要專家,每個人的 AI 知識運用量將是 2025 年人類總和。」我對這說法是有保留的。從「食物金字塔」可以橫行無忌近半世紀,可見人類對知識和權威的信任是不可動搖的。現時人人都手執AI,對資訊的信任程度更是有增無減。美國麻省理工大學上月發表研究「Your Brain on ChatGPT: Accumulation of Cognitive Debt when Using an AI Assistant for Essay Writing Task」表示,長期依賴ChatGPT的受測者,其大腦連結性顯著下降。因為有AI協助整合資料,人更加不需要去過濾和理解。所以傳統的專家證書,傳統的權威,價值暫時不會有太大改變。

「AI不會取代我,只會取代不用AI的人。」在生產力大幅變化的日常,開始不再管用。但AI不能取代的是人,是作為一個人的思考能力。AI會取代的是人們對知識的渴求,和一手一腳做自己喜好的時光。當人們都使用同一種超快速工具,就會失去獨特性,亦會失去研究事物的耐性。人要在AI時代活得好,首先要活得像一個人。

© 本文由作者【李安留言】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