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瀾先生留下的智慧-賺錢的藝術 (薦讀)

Kalman

Kalman

2025年7月12日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網絡

這篇文,大多是蔡瀾先生的原文,宛達盡量不修改,但是也加入了不少我自己的觀點及想法,方便一些不想整本書翻看的人也能感受一二,或者在我的推薦文章中,您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養份。

 

開埸就來一段肺腑之言,人,要學會鞠躬,走下舞台。人可以去發展自己培養的興趣,世界很大,還有各類表演的地方。人生如逆旅,書是先生留給世間的驛站。字裡行間,蔡老先生風骨猶存,靈魂長在,蔡瀾先生,您留下的書在,您就在。賺錢的藝術書成之日,蔡瀾先生曾說 : 請代他敬讀者一杯茶,他筆下的“賺錢”,是看清世相後的從容經營,是人生況味中提煉的豁達智慧,我們都來回敬先生一杯茶吧!

 

現在大部分的香港人,花錢還是花得起的,關鍵是看花得值不值得而已。當今經濟不景氣,大家省一點更體現香港人的應變能力,失業率高過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香港了嗎?當年挨了過來,香港人生存能力多強!比起當年,現在算得了什麼?

有人問先生:「你認為香港還是有前途的嗎?」

他答:「日本經濟一衰退,就是十幾年,日本人不也還是過得好好的嗎?中國香港也遇過好景的時代,人們都存了點錢。日本人現在一直在吃老本,十幾年沒吃完,我們也在吃老本,才幾年罷了,呱呱叫什麼呢?」宛達在想,吃老本也是一種智慧,一種對生活的從容嗎 ? 您怎看呢,呵呵。

 

他說窮則變,變則通。做無牌小販也好,做保安也好。現在幾塊錢就能吃一餐飽的。花園街上的衣服,也是幾塊錢一件。在香港,很少餓死人,也沒聽過有人凍死。先生說道 : 活得一天比一天更好,是看你活得充不充實。多學一樣東西,就多充實一點。記一記路旁的樹,叫什麼名字,是不要錢的。記多了就成專家了,成為專家就能賺錢,蔡先生他也是差不多四十歲時,工作不如意,才開始寫專欄。

 

他有一段話,為了工作,不得不在一個地方住那麼久,但是我也愛上你所謂的窮鄉僻壤。住一個地方,越住越討厭是消極的。發現她更多的優點也是另一種想法。所以他常說,天堂是你自己找出來的,地獄也是你自己挖出來的。我們來換一個想法,當你在從事一份工作,你越來越討厭,越來越不開心,然後越來越消極,其實呀,地獄或者真的是我們自己挖出來的!

 

先生拿我們讀者開了個玩笑,他說全世界的讀者都是一樣的,作者活著的話就不覺得珍貴。還是預先宣告死亡,也許書能賣得更多,這個思想,不正是和現在的環境有相似之處嗎 ? 現在香港經濟很多老店宣佈倒閉了,然後各方的人都紛紛去排隊購買,有些東家上新聞也說了,平時在就沒人來,要倒閉了就大把人湧過來(真係蚊都訓) ,「蚊都瞓」是粵語俗語,意思是「時間很晚,連蚊子都已經睡覺了」或「事情太遲了,已經錯過時機」。 它用蚊子比喻生物活動,引申為時間已經很晚,或者事情已經來不及了,帶有感嘆或惋惜的語氣。 宛達其實也很好奇,這是什麼心態呢,是不是變了的心態呢,呵呵,有趣有趣!

 

當今不多人與蔡老先生這麼的真摯和坦率了,他的''真'',沒有被世界和年代改變,但反改變了這個年代的人,起碼在中國上千萬的靈正在受他的思想共振著,他認為,模仿(抄襲)是一種恭維,把盜版也當成恭維,他賺稿費的開始也很有趣的,當時他在中學,投稿到一家報館得到甜頭之後就陸續寫,後來靠稿費帶女同學上夜店玩。但他也十分提倡,對老人家孝順,對年輕人愛護,要守時間、守諾言、重友情,從小被父母教育,人與人之間應該有互相的尊敬,這是基本的禮貌,必定遵從。

 

又有人問先生,你一點使命感也沒有嗎?

他答:有了使命感,文字會很沉重,和他的個性格格不入,使命感讓人沉重,文章會留待別人看,晦澀冗長讀亦難;簡單清通四字訣,先求平易後波瀾,真別說,宛達也認同,使命感這東西它有毒,它能讓你過於痴迷一件事和一些人,有的時候要減重釋放和減重,減的是心理的重擔和負擔!

 

他不認為一代不如一代,也不相信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新的專欄作者一定會產生,但是要寫專欄的話,就要從知道什麼是專欄的精神開始,作者要有豐富的人生經驗,一樣樣拿出來,比較容易被接受。有幾分小聰明,一鳴驚人,但所認識的事物不多,也不是理想的專欄作者。作者需要不斷吸收新的事,包括了生活、娛樂、學習,才能不斷付出和輸出有價值的內容,他甚至提到了繪畫、音樂等等,因為每個專欄作者,都要裸裸地每天把生活點滴奉獻給讀者。想過什麼、做過什麼,都在每天的專欄看得清清楚楚,是假裝不出來的。

 

為什麼好作者難出現,因為和生活範圍和局限有關,或者是說因為經濟和生活的原因,讓很多人的內容是有限制,也很難做到與生先一樣周遊列國再把所見所聞寫出來,那與一般的上班族是有很大的差別的,有些人寫來寫去,都談些電視節目,他認為一定是宅男或宅女,即使不講連續劇,也只剩下電子遊戲了。有些人以飲食專家現身,但是一接觸某某料理,就驚為天人,大讚特贊,即刻露出馬腳。更糟的是,寫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子女、親戚,甚至家中的貓貓狗狗,但文內卻一點友人的事蹟也不提。這個作者一定很孤獨,孤獨並非是不好,但他必須有豐富的想像力,不然也會遭市埸和讀者慢慢摒棄。他提到寫作人都有發表欲,不必扮清高,迎合別人不是大罪,真,是專欄作者的本錢,一假便被看穿,如果我們把真誠的感情放在文字上,讀者也許不喜歡,可是一旦愛上,就是終身的了,如果有興趣寫專欄,就要多看專欄,仔細研究其他作者的可讀性因素何在。開始時,蔡老先生也是先拜十三妹為師,她是專欄作家的老祖,這才能與讀者融合在一起。

 

蔡老說,清早的世界,是另一個世界,生活在清早世界的是另一種人類,他們是健康的、活潑的,深夜的世界又是另一個世界。大家是那麼的頹廢但又能看出享受過的滿足感。這兩種人,都是過著單調、刻板且所謂「正常」生活的人感到陌生的,宛達是喜歡過著清早安靜的人,晚上的繽紛反而不大合適我,當我睡眠不足,宛達也會盡量利用時間睡覺,我特別喜歡坐巴士,一上車就閉上眼睛,可以睡得很沉,到達目的地前總會自然醒來從不過站,醒來後走動幾步,人就精神了眼也不腫。蔡老先生也認為,不花時間在睡覺上的人多數是健康的,也確實如他所言,我基本上沒發生過什麼惡夢,更別提用鎮靜劑、安眠藥去睡眠了,但是我身邊看似很多健康的人,都不斷和我說他們有用安眠藥的習慣。

 

蔡先生提到,他命好,他形容自己是富二代,但他指的不是錢,而是教養,他的爸爸媽媽鼓勵的是他獨立思考,並從中引導,絕對不說教,讓他自由發揮,加上他自己努力奮鬥也有幫助,努力是理所當然的事,但他認為當今努力被遺忘了,而我一直說,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的成長、發展和一生都有很大的影響,蔡先生富有的一個優勢就正好在美好家庭。

 

天下最無聊的,莫過於「早知道」這三個字,我想了想也對,我們又不是神仙,又不能預知未來,怎麼可能早知道?他一聽到說的人唉聲嘆氣,就會馬上離開,他怕會被別人把自己的精力吸走,其實真的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廣東人的諺語說得最好,他們說:有早知,冇乞兒!他認為沒必要怨嘆,不如珍惜當今所擁有的,不管大眾往什麼方向走,總有一些與眾不同的人產生。而今後,只有靠這些人去創造另一個新的局面,不必靠早知道,不知道甚至是不確定,這個世界才有趣。

 

書中世界千萬,大多數人的問題集中在迷茫和焦慮,蔡先生認為唯一克服的方法,就是培養一種興趣或嗜好,研究再研究,研究深了,就會找很多書看,一看之下,原來早已有人做過更深的學問。透過書我們能與古人交朋友,哪有時間寂寞或迷惘,而我的看法就是,書它是每個人心靈最好的藥,看了就省錢又省心既能懂事,這麼好的事為什麼不做 ?

 

最後,當我們年輕人對前途迷茫,又沒有方向,可以怎麼辦?蔡老先生,從容的為世界留下了一句話 : 努力工作,把每一件事都做到最好為止。這些像船上的錨,一個個拋下海,自然穩定,自然有方向,自然不會迷茫。做的事不是完全無利可圖的,只是要等到人家看見成績,就會花錢來讓你為他們宣傳,但在他們看不到你有實力之前,一毛也不會給,他一向鼓勵年輕人:別問收穫,先耕耘!錢不是萬能的,可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等到有用時我們就自然知道錢的好處了!

 

這應該是我最後一本拜讀蔡老先的書了,寫多了也容易枯燥,可能還被人以為我是不是在賣書呢呵呵,而且看了兩本關於蔡瀾先生的書,對他的人生、人格、思想、修養及智慧都有了一個全面的了解,總而言之蔡老先生的書,是能讓您們受惠的,如果看了什麼感覺都沒有,那向應該凝固了,那如果連他的書都沒看過,就連說也不必了吧。 (蔡瀾生走好,宛達致敬)

 

謝宛達

12/07/2025

© 本文由作者【Kalma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