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裸辭、出國、未上岸——我學會了在浪裡游泳

Miss Zeroing
2025年7月6日
「你三十多歲了,怎麼還敢裸辭?」
這是我過去一年裡聽到最多的一句話。來自父母、親戚、朋友,甚至是曾經的同事。他們看著我從一份體面的工作離開,背起行李出國唸書,在毫無後路的情況下轉身投入一個全新的環境。
他們不理解,甚至覺得我瘋了。
畢業一年了,我還沒找到理想的工作。
這似乎印證了他們的判斷:「妳看吧,她走的是一條錯的路。」但只有我自己知道,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意味著什麼。
一、被誤解、被勸退、被看低:原來成年人的選擇不需要理由,但總是被質疑
當我告訴家人我決定裸辭並出國時,電話那頭沉默了十幾秒。隨後我媽幾乎是崩潰地說:「你到底在想什麼?你知道你現在多大了嗎?」
她擔心的不只是經濟,而是世俗意義上的「風險」:工作中斷、收入中斷、社保暫停、感情沒有著落,「你這樣折騰下去,以後誰還會願意要你?」
飯桌上的親戚更是直接說:「我們那個鄰居女兒也是出國讀書,結果回來找不到工作,現在還在做兼職。」——潛台詞是:你也不過如此。
朋友的勸說聽起來比較溫和,但其實更刺人:「你是太理想主義了,我們這種普通人哪有資格任性啊?」
這一切讓我開始懷疑:是不是我真的是那個「不懂現實」的人?是不是我已經錯過了所謂「該結婚、該升職」的年齡段?
但那一刻,我知道如果不走,會更痛苦。繼續待在原地,才是真正對生活的不負責。
二、感情崩塌與友情破裂:最難的,不是孤獨,而是被熟悉的人傷害
在辭職之前,我結束了一段長達三年的感情。
他是我所謂的「理想型」——溫和、穩重、有事業心,我們也談過婚論嫁。但現實沒能讓我們走下去。他覺得我太飄忽,總想改變,總想跳出框架,而他,只想過一眼能望到頭的穩定生活。
分手那天,我一直在笑,笑到後來自己都覺得莫名其妙。真正崩潰是在回家的地鐵上,眼淚怎麼都止不住。
原來被人浪費青春,是那麼難過的一件事。你把最好的耐心和溫柔給了一個人,到頭來發現,他根本沒想過把你帶進他的未來。
不久後,我和認識多年的閨蜜也慢慢走散了。我們曾是彼此最親密的朋友,一起租房、旅行、加班熬夜聊天。但後來她開始避免談我的選擇,漸漸退出了我的生活。最後一次聊天,她說:「我真的不理解你,反正我不會像你這樣。」
我這才明白,原來友情也會有「七年之癢」。不是大吵一架才叫結束,而是你們的生活軌跡、價值觀、選擇方式漸行漸遠,彼此的理解慢慢枯竭了。
人真的是不是要自私一點,才不會被這些情感反噬?
三、沒有安全感的求職期:最深的海不是沒工作,是失去對自己的信心
出國唸書是我一直想做的事,但真正踏上這條路,才知道有多難。
語言要重學,思維方式要適應,生活成本高得離譜,社會關係幾乎從零開始。我白天上網課,晚上兼職打工、優化履歷,週末還要趕論文和求職材料。投了上百份申請,大部分連拒信都懶得回,有時好不容易進入面試環節,卻總在最後一輪被「很遺憾」結束。
每一次失敗都像是在提醒我:「你不夠好。」
我曾經引以為傲的專案經驗、學歷、溝通能力、努力程度,在這個陌生的職場環境下似乎毫無意義。最艱難的不是現實不給回應,而是你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沒什麼價值」。
那段時間,我常常在深夜被情緒叫醒。不是因為怕餓死,也不是因為付不起房租,而是內心那種持續的、無聲的否定感:我是不是走錯了這一步?
四、真正的成長,是沒人看見的時候發生的
但也正是在這段「沒人看見」的時間裡,我發生了改變。
我開始不再強迫自己每一天都要「有成果」;我試著允許自己停下來、去感受、去整理自己混亂的想法。我開始學習新的技能,去做一些我原來覺得「沒時間做」的事情,比如閱讀、冥想、記錄、學習本地文化、調整節奏。
我也開始重新認識「價值感」的來源——它不來自名片上寫的職位,不來自收入數字,而是你有沒有活出自己的節奏。
我不再把「找到一份好工作」當成終點,而是把「讓自己成為一個更清醒、更獨立的人」作為真正的目標。
我仍然沒有上岸,但我已經不再慌張。因為我學會了在浪裡游泳。
五、後記:生活從來不保證結果,但可以選擇態度
很多人問我:你會後悔嗎?
說實話,有些夜晚我也會這麼問自己。但更多的時候,我感到的是一種踏實的自由感。我沒有對抗生活,我只是選擇了一種讓我能「自由呼吸」的方式。
30+裸辭,出國,感情失落,友情斷裂,求職碰壁——這些曾經讓我痛不欲生的事,如今成了我性格的一部分。我不再執著於「讓別人理解我」,我更在意的是:我有沒有真誠地過完每一天。
也許我還沒找到滿意的工作,也許收入還不穩定,但我越來越確定地站在自己的人生座標上。未來不確定,但我知道,無論浪再高、風再急,我已經有能力好好游下去。
✍️ 如果你也曾被生活的風浪擊倒,別急。慢慢來,我們都在學會游泳的路上。
© 本文由作者【Miss Zeroing】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