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責罵先要勇於自省

海中地職人
2025年7月5日
Jacqueline 育有一名兒子,她與丈夫都有全職工作,兒子平常由家翁、家姑照顧。近來與好友 Liz 和 Wendy 相聚,談起管教兒子之難。
Jacqueline 的兒子將近兩歲,學懂步行不久,能用手抓食物吃,素常喜歡大笑,玩起來很活躍,蹦蹦跳跳好像不會疲倦,想睡覺時幾秒又能入睡。令 Jacqueline 煩惱的是翁姑平日頗放任孫兒,離不開為求哄他吃飯,就放置手機在前播放影片;對孫兒有求必應;心想「這只是個孩子」,涉及管束的事等將來再慢慢學。Jacqueline 和丈夫自小在包圍愛而不甚嚴格的環境下成長,直至現在也不是非常嚴格的人。他們希望改善局面,恰巧遇上一個育兒講座,前赴一探究竟。以下是 Jacqueline 向兩名好友覆述、在講座裡獲取的最重要訊息︰不可責罵子女,因為這樣會令他們誤以為權威足以令人屈服,而非憑道理說服,這會令子女日後不倚重道理處事。
Liz 和 Wendy 也是媽媽,她們不同意,認為某些情況下的管教,還是須責罵,問題是罵得對不對,焦點是否精準。可是當時她們認為朋友暢聚,對方吐起苦水,卻又彷彿自行找到出路,豁然開朗,就不便進行學術研討,開講經大會,只有聽完想想,又擱下不表。
這種充滿溫情的管教模式,在當今世上頗受歡迎。近半世紀西方善意看待人類的輔導理論盛行,立意良善、苦心孤詣的研究落在眾多半桶水的追隨者手上,左一句「創傷」(trauma),右一句「充權」(empower),全神貫注撫慰他們眼中的受助者,絕少解決實際問題。面對如此質疑,他們會矢口否認,隨即又執行他們的理論。只要真相令人難受,就不講真話;只要說話不夠動聽,寧願不說。安慰、鼓勵、溫情勝過講道理、辨明真相、思考。「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奈何「為處理心情,已忘記年齡」,心思意念全投放於「情緒」二字上,人人都高舉人本、與人為善;掛一漏萬,竟沉醉於情緒、性格、原生家庭等概念遊戲中。
既然 Jacqueline 所理解的講者重視「講道理」,不妨探究下去。該名講者把「權威」與「講道理」無端置於對立的地位。父母若認為權威建基於強勢和橫蠻,其實是誤解,這只是專制獨裁。他們足以成為權威,是講道理和愛護子女,也可謂子女感受父母愛惜自己,他們處事有理有據,因此值得信賴和聽從。若不喜「權威」這字眼,亦可稱之為「威信」。奈何當今很多人有權而濫用,根本不威;自知理虧,卻大談「管治威信」,只顧立威,卻毫無誠信,間接導致尋常百姓對權威一類字眼反感。
本身是美國人的作家彭美拉.德嘉雯(Pamela Druckerman)在《為甚麼法國媽媽可以優雅喝咖啡》(Bringing Up Bébé: One American Mother Discovers the Wisdom of French Parenting)一書中,分享她從法國母親取經的經歷。彭美拉的兒子里奧(Leo)精力旺盛,東竄西跳時連媽媽也捉他不住。有一次彭美拉與鄰居菲蒂烈(Frederique)在公園相聚,她們的子女同往,兒童就在沙池玩耍,附近有一閘門,劃分遊樂區域與外面,成人就在沙池旁邊坐下。里奧經常玩兩下,就跳出沙池,跑到閘門,開閘衝出去又折返。彭美拉擔心構成安全問題,指示兒子要留在沙池遊玩,也是她的視線範圍。幾次來回,不得要領,菲蒂烈建議彭美拉要更嚴肅,首先堅信孩子必須聽從自己,要令兒子明白「不行就是不行」。彭美拉盡力按菲蒂烈的指引做,成功令里奧安頓下來,兩名媽媽可以一面看顧小孩,一面傾談。彭美拉在書中直言︰「法式管教其中最精彩一處——或許也是最難學懂的——就是權威。」(One of the most impressive parts of French parenting—and perhaps the toughest one to master—is authority)
上述的著作還記錄很多作者在法國學懂的管教方針、實際應用,與今日華人社會吸收美加放任自流的糟粕,大相逕庭,應該會引來「權威對抗講道理」論者咋舌。教育家海姆.真諾(Haim Ginott)著《師生之間》(Teacher and Child)一書,首半部教導讀者如何稱讚兒童以及其他受教導者,後半部教導如何指責,堪為教導者的實務手冊。責罵不代表要人身攻擊、過激指責、情緒宣洩,責罵只是一種表達形式,以示事關重大,父母務必倍於鄭重地說明。如是父母有何本事,足以滿懷自信地指斥子女?世上無完人,父母也有不是,只是父母之所以為父母,在於肩擔價值承傳者,他們不一定時刻正確,而是閱歷、見識較多,容易靠近道理一邊。(務必注意︰並非道理在父母一邊。)他們當上父母之前,首先應該是智慧、修養、知識、判斷力大體完備的成人,即使無法百份百確定自己掌握真理,只要合理地判斷正確,就要教導子女。世上也難以有百份百確定的事,要等待這程度的確定才做事,是逃避問題的藉口。
嘮叨一輪,這樣對父母的要求是否太高?不是,「生仔要考牌」是正確的。所謂「考牌」並非由權力機關核准,而是擔當父母必須具備一定資格,就是上述「大體完備的成人」。畢竟把生命帶來世上,是無比莊嚴,自己的基因對蒼生有何裨益,務要流傳下去?若只製造更多問題,為公益,積功德,成為最後一代也無不妥。害怕責罵,或許是首先害怕自身面對人生的質問。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