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分享】痛過以後,才慢慢長出真正的自己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2025年7月3日
書名:《痛才是成長》
作者:金蘭都
出版: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 提要:
《痛才是成長》是由韓國作家金蘭撰寫的一本散文式療癒書。他在創作這本書時,正經歷一段身體與心理的雙重低谷—他因病接受了手術,並在療養期間度過了人生中非常灰暗的一段時光。
這本書記錄了他在手術與療養期間,重新審視人生、工作、人際關係與內在狀態的過程,也分享了那段時間的心境轉變。全書共分為三大章節,每個章節對應人生中不同的困境與轉折。
✵ 讀後感:
讀完《痛才是成長》,心裡浮起的第一個詞不是「努力」或「勵志」,而是被理解的感覺。書裡有些句子讓我讀著讀著就默默點頭,也讓我相信痛苦不是退步,而是成長裡很正常的一部分。
|學會照鏡子,也要學會看懂鏡中人
書中說「最棒的老師,是鏡子」,我一開始覺得這句話只是比喻,直到我想起自己的跳舞課。每次上課,老師總叮囑我們:「不要一直看我,去看鏡中的你!」當時我不太理解,直到一次比賽,才真正明白。
那次練舞時,我只管盯著老師的動作模仿,總覺得自己跳得還行。但當我真的抬頭看鏡子裡的自己,才驚覺動作原來這麼僵硬、不協調。不是因為我學得慢,而是我從來沒有正視過自己的樣子,只是一味地看著別人怎麼跳。那一刻我才懂,原來「照鏡子」的意義,不只是看自己長什麼樣,而是看到自己哪裡不對、哪裡需要調整。
書中這句話忽然變得很貼切:「要成為更好的自己,那個當指揮官的“我”,必須時常回望、審視那個正在努力的自己。」人生不也是一樣?如果我們總是盯著別人的節奏、別人的方向,卻從沒好好看看自己的樣子,那再努力也可能只是繞圈。那一刻我才懂得,原來「照鏡子」的意義,是為了誠實地看見自己,而不是一味模仿別人。也正是這時,我想起那句話:"Be yourself; everyone else is already taken."—別人的角色早就有人演了,只有好好演好自己,才是真正的成長。
|不幸的感覺,往往是被比較與推銷餵出來的
這句話其實說中了現代人心中那種說不清的空虛,我們以為的不幸,很多時候是被「推給我們」的。
我們每天打開社交平台,滑著滑著,很容易就掉進「別人的生活好像都比較好」的陷阱。有些人在曬最新的名牌包包,從經典款到限量款一應俱全;有些人分享他們踏足過多少國家、住過多少星級飯店;還有的人在豪宅裡隨手拍張照片,連窗外灑進來的陽光看起來都特別昂貴。久而久之,我們好像不是在看別人的生活,而是在一場沒有終點的競賽裡,默默比較自己的不足。
這種比較,其實不是因為我們真的「想要」,而是因為平台不斷放大那種「你缺少什麼」的感受。這種不幸不是來自現實,而是來自資訊過載下被放大的錯覺。就像《痛才是成長》中提到的,幸福不是「應該有的感覺」,而是當你不覺得不幸時,那份平靜就是最值得珍惜的狀態。
我想到以前讀過一本書中提到的蘇格拉底的故事。他走進一個熱鬧的市集,身邊的人驚嘆「這裡什麼都有!」但蘇格拉底卻說:「這裡有多少東西是我根本不需要的。」這句話讓我記到現在。不是他瞧不起物質,而是他看見了—擁有很多不是幸福,知道自己需要什麼,才是。這跟作者說的話呼應:「幸福不是你擁有什麼,而是你不缺什麼。」 。當我們對「更多更好」的慾望稍微保持一點距離,可能會驚訝地發現,原來我很幸福。
推薦給正在經歷低潮、迷茫,或對自我成長與情緒管理有興趣的讀者。
書摘:
❀ 有夢想是件好事,因為它給了我們將這艱辛的人生路走下去的理由。但夢想又不是永恒的,隨著自己的成長,應該讓新的夢想不斷地去填補空位。
❀ 這是一個倡導幸福的時代,但這種對於幸福的過分執著反而令我們感到不幸。
❀ 人生不是休假,也不是盡可能快地到達頂峰後,慢慢、長久地享受那種喜悅,而是不斷向上的過程。
喜愛推薦:★★★★
易讀:★★★★★
© 本文由作者【由我的角度看世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