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分享】書中讀見的故宮,腳下走過的歷史:《如果故宮會說話》× 北京行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2025年6月28日

Cover image

書名:《如果故宮會說話》

作者:楊原

出版: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提要:

《如果故宮會說話》是由楊原撰寫的一部歷史文化作品,透過故宮的建築、宮廷生活、歷史事件,深入探索清代皇室的日常與秘聞。本書以故宮的實地景物為線索,結合清宮檔案與歷史記載,解密御花園、鐘粹宮、永壽宮、承乾宮等30處故宮打卡聖地背後的故事。

書中分為疑案考證篇、後宮職場篇、生活逸事篇、建築陳設篇等,涵蓋皇帝的日常、後妃的生活、宮女的困境、清宮美食、宮廷職場競爭等內容。文字生動,並搭配插圖,讓讀者更直觀地了解紫禁城的歷史與文化。

 

✵ 讀後感:

會想讀《如果故宮會說話》,是因為幾個月前要出發去北京旅行,而故宮,對我來說一直是那種「此生一定要親眼看一次」的地方。與其說想了解歷史,不如說我不想只是匆匆經過,拍幾張照、打個卡就離開;我更希望能在真正走進紫禁城之前,先讓自己與它「熟悉」起來。

 

|午門的誤會:從電視劇中走出來的真相  

剛踏進午門,導遊就讓我刷新三觀。她說:「很多古裝劇會聽到『推出午門斬首』,但這句話其實是錯的。」。午門是皇城的正門,從建成那天起,它就是國家儀式與皇權象徵的所在,而不是任何形式的刑場。它有「五門五義」的制度設計,中央中門是皇帝專用,皇後大婚與殿試三甲出行皆走此門。更何況,書中也提到在清代三大節日——元旦、冬至、萬壽節,皇帝都會在太和殿受賀,而百官則會在午門這一區域整齊排列、靜待傳訊。你很難想像,皇帝在此主持隆重慶典的地方,會讓刀斧手來開殺戒吧?

 

原來我們對午門的認識,多半是被戲劇與傳說帶偏了。自那天參觀過後,每當再聽見「推出午門」這句話,我心裡總會默默笑一下。
 

|選秀石:少女的沈默與命運  

參觀到最後,走進御花園時其實有些訝異——原來這片傳說中充滿詩意的御苑,竟然如此精巧。

 

最讓我動容的,是在御花園中看見那塊低調的「選秀石」。若不是在書中讀過那一章,我可能只是拍照打卡後走過。書中用了一句話深深打動我:「對於那些十幾歲的少女來說,她們更多的只是沈默的群體,入宮與不入宮都不要緊,只要能趕快挨過選秀這一天就比什麼都好。」。很多人可能會嚮往宮殿的華服錦繡,覺得進宮是一場命運翻盤的機會,能從尋常人家的女兒一躍成為高牆內的「貴人」。但現實遠比想像來得複雜與冰冷。正如書中描繪:「入宮容易,出宮難」,秀女一旦被選中,人生就不再屬於自己。她們要住進陌生的宮室,穿什麼、吃什麼、走哪一條廊道,甚至能不能說話、何時行禮,全都有規矩約束。衣著用度不但分等級、分時辰,還得看聖寵與位分調整。

 

那些所謂的「榮華富貴」,其實換來的是身不由己的每一天。後宮不比戰場平靜,反而更像一場無聲無形的棋局,日日如履薄冰,步步都可能是錯。從外看是金碧輝煌,但在這些宮門深鎖的少女眼中,更多的是孤寂、壓抑與不得不習慣的孤獨。

 

想到這裡,再回望那塊靜默的選秀石,竟也有種說不出口的沈重。它雖然沈默不語,卻像一面靜靜的時光鏡,把那些曾在這裡等待命運安排的少女身影悄悄映照出來。她們站在石前,也許還來不及長大,就被推進了一段無法回頭的人生。如果你也曾在那塊石頭前停下腳步,或許也會感受到那份無聲的壓力。

 

總的來說,有太多地方是讀書後才看見——不是眼睛看見,而是「心裡」看見。從午門的誤解、御花園的多重用途、到選秀石的悲喜交織,《如果故宮會說話》讓故宮從一座建築群變成一座會訴說、人能共情的記憶宮殿。

 

推薦給所有對歷史有興趣的讀者。

 

書摘:

❀ 雖然皇後、貴妃們在宮里享受著超豪華的生活待遇,其實她們也都面臨一個無情的事實;無論生活中她們擁有多少緞匹、多少器皿,甚至是俸銀,她們對這些東西都是沒有實質物權的

 

❀ 民間還盛傳皇上家吃飯排場極大,即所謂“吃一看二眼觀三”,也就是說進膳的時候,有些菜品並不吃,只是為了擺著看,這倒不是空穴來風。我們看乾隆的這頓晚膳,里面有額食6桌,有餑餑,有爐食,還有盤肉、羊肉等,這些東西明顯就不是為了吃的,而是擺著看的,顯出“家大業大”的排場,這在宮廷御膳中是很常見的。畢竟在古代,為了凸顯其高規格,往往要從數量的多少來劃分

 

喜愛推薦:★★★★

易讀:★★★★

*文中圖片拍攝於北京故宮,記錄我與歷史相遇的片刻。

© 本文由作者【由我的角度看世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