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Take It Easy」哲學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5年6月25日

Cover image

在香港這座高速運轉的城市裡,節奏快、壓力大,「搏到盡」幾乎是生存的標配。然而,當疲憊感如影隨形,身心頻頻亮起紅燈,另一種生活智慧正悄然浮現 — 「Take It Easy」。

 

這並非鼓吹懶散或消極,而是一種有意識地調節生活節奏、減輕內耗、專注當下的生存策略與心態調整。它關乎如何在「搏殺」與「喘息」之間找到動態平衡,讓生活更具韌性與質素。

 

「Take It Easy」的核心價值在於有效緩解持續壓力對身心的侵蝕。長期處於高壓狀態,身體會不斷分泌壓力荷爾蒙,導致焦慮、失眠、免疫力下降,甚至誘發慢性疾病。心理上則容易陷入焦躁、負面思維循環,或產生「耗竭感」(Burnout)。「Take It Easy」的心態與行動,例如,允許自己暫時放下工作訊息、午飯時真正休息而非邊吃邊看螢幕、下班後進行放鬆活動,能讓緊繃的神經系統有機會「關機」、重置。這種刻意的停頓,能中斷壓力反應的惡性循環,讓身心得到寶貴的修復,避免崩潰。

 

更深層次地,當大腦長期超載,被無數待辦事項、訊息轟炸和擔憂佔據,認知資源會被嚴重分散。結果,總是工作易出錯、效率不升反降、創意枯竭。主動「Take It Easy」,將龐大任務拆解,專注完成一小部分後稍作休息;在處理重要決策前,先離開座位走動幾分鐘清空思緒;或在感到思緒混亂時,暫時停下手上工作,整理筆記或清潔桌面。

為何「放鬆」如此困難?

 

儘管好處明顯,真正實踐「Take It Easy」卻非易事,尤其在香港環境中。首當其衝的是根深蒂固的「勤力文化」與「罪惡感」。社會普遍推崇「忙」等於有價值、有貢獻,「休息」則可能被誤解為懶惰、不上進。許多人即使身體休息,腦中仍盤旋著工作清單或未完成事項,無法真正放鬆,反而因「覺得自己不夠努力」而產生焦慮與自責。

 

外在環境的高度連結性與工作文化亦是阻力。智慧手機讓工作訊息無孔不入,「隨時在線」成為隱形要求。許多公司文化推崇長時間工作(OT),準時下班可能被投以異樣眼光,甚至影響表現。這種環境下,主動設定界限,包括下班後關閉工作通知、拒絕非緊急加班,這一切都需要勇氣,並可能承受同儕或上司的壓力。

 

樓價高企、百物騰貴,養家糊口的重擔讓許多人不敢鬆懈,深怕一時「放軟」便會落後、失去競爭力或被淘汰。這種生存焦慮驅使著人們不斷向前衝,將「休息」視為奢侈品而非必需品。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