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推介 : 《高績效心智》教你重新定義努力,成為最厲害的1%

Kerwin Ho
2025年6月18日
工作愈做愈盡,點解總係唔見成果?
《高績效心智》教你重新定義努力,成為最厲害的1%
在職場打滾多年,你可能已經歷過這樣的困境:
1. 日做夜做,卻好像永遠未夠快。
2. 開了無數個會,但仍解決唔到核心問題。
3. 自問盡責盡力,但升職、嘉許、發展機會,總是輪不到自己。
究竟,努力與成果之間,是否真的畫上等號?
還是,我們一直用錯方法努力?
美國管理學者莫頓.韓森(Morten T. Hansen)在暢銷著作《高績效心智》中,訪問了超過 5,000 位專業人士,揭示了高績效背後的真正秘密 —— 不是做得多,而是做得對。他將這些「聰明工作」者的共通點,歸納為七種高績效心智,並列出我們常掉入的七大績效陷阱。這篇文章,將由此展開,帶你找回對工作的熱情與節奏。
小心七大績效殺手:
根據書中統計,有七種常見的工作誤區,令我們即使花盡力氣,依然停滯不前:
1. 無法專心→工作太多、誘惑太多,還有老闆覺得你不夠忙
2. 嘗試做愈多但實際完成愈少→壓力破表的人跟愛挑事做的人,績效差不多
3. 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每天跟時間賽跑,只求過關就好
4. 習慣成自然→熟能生巧,然後生鏽,最後卡住你的人生
5. 有恆毅力卻無動員力→以為埋頭苦幹就會有好結果
6. 明知沒意義卻仍花時間把事做完→一切按規定來,免得被討厭
7. 明知沒作用卻邀一堆人來開會→這樣出問題才不是你的問題
為什麼我們會掉入低效模式?
這些「低效習慣」並非來自懶惰,而是來自錯誤的文化與信念:
· 迷思一:時間投入=成果產出
許多公司仍重視「睇人開工」,令員工變成表面勤力但實際低效。
· 迷思二:忙碌是一種責任感
捱夜、開 OT 變成「盡責象徵」,沒有人敢慢下來問一句:「這樣做值不值得?」
· 迷思三:不犯錯比創新重要
出錯等於責罵,因此大家寧願重複熟悉任務,卻失去進步動力。
根據哈佛商學院研究:多工與無優先排序的工作方式,會令創造力下降 30%,長期更損害大腦決策與學習系統。
作旭(Morten T. Hansen)為何提出「七種心智」?
作旭曾與管理學大師 Jim Collins 合著《從A到A+》,而這本《高績效心智》則回到個人層面,提出核心問題:
「為什麼能力相近的人,績效可以差距十倍?」
他透過深入研究 5,000 位不同職位與行業的專業人士,發現其中有一小部分人,能在不加班、不犧牲健康的情況下,依然持續產出成果。他稱這些人為真正的高績效者(Top Performers)。
他們的關鍵在於:懂得設計自己工作的節奏與焦點,並且善用「心智模式」引導行為與選擇。
高績效人士的七種心智:
1. 雙重專注,否則前功盡棄
2. 重新設計工作,找出價值缺口
3. 建立學習迴圈,每天15分鐘讓自己煥然一新
4. .熱情加使命感,創造有個性的影響力
5. 說服需用巧毅力,才能激發對的情緒與行動力
6. 敢爭辯也最團結,讓團隊發揮最大潛能
7. 掌握協作要訣,一天只做最重要的事
真正的「高績效」,其實是節奏感 + 選擇權
不少在職朋友以為「高績效」代表要更拼、更勞累。但這本書想告訴你:
高績效不等於過勞,而是從工作中活出節奏與價值。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一句話,道盡全書精神:
「效率是把事情做對,效能是做對的事情。」
Efficiency is doing things right; effectiveness is doing the right things.
當你願意捨棄無謂忙碌、學懂聚焦關鍵、表達影響力、建立團隊信任——你自然會由「好努力」,走向「好成果」。
了解更多:
Website: mirrormind.hk
LinkedIn: linkedin.com/in/kerwin-ho-trainer
Facebook: http://pili.app/pg/SoPeQVTZ
IG: instagram.com/mirrormindhk
關於我們:
Mirror Mind新世代學院,專為年青新一代 (New-Gen)提供培訓及教練輔導,旨在幫助年青人展現潛能,讓他們邁向職涯高峰
© 本文由作者【Kerwin Ho】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