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分享】《酸葡萄效應》:揭開嫉妒與幸災樂禍的心理迷霧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2025年6月14日

Cover image

書名:《酸葡萄效應》

作者:榎本博明

出版:天津人民出版社


 

✵ 提要:

你是否曾經感到,某人的成功像是耀眼的陽光,直刺你的眼睛?或者,看到他人的痛苦,你的內心卻湧起了一絲難以言說的愉悅?這並不罕見,甚至可能更普遍地藏在我們日常生活的角落中。


 

《酸葡萄效應》這本書由日本著名心理學家,榎本博明所撰寫,他把內容分為六個章節,揭示我們如何在日常生活、職場和網絡世界中,因他人的成功或不幸產生複雜的情緒反應。書中透過心理學分析與社會現象案例,探討「槍打出頭鳥」的職場文化、朋友間微妙的競爭心理、網絡攻擊背後的匿名效應,以及如何在面對惡意批評時保持心理平衡。


 

✵ 讀後感:

讀完這本書後,發現提到的心理確實在日常生活中無處不在,我們或許不願承認,但每個人都可能曾經有過嫉妒或幸災樂禍的時刻。當看到朋友事業飛黃騰達,或是某位同事獲得升遷時,內心那股不甘心的情緒便會悄然浮現。即使我們知道他們的成功並不影響我們的生活,卻依然忍不住將自己的處境與他人比較。


 

|職場中的「槍打出頭鳥」

在職場中,我曾遇到過主管的刻意刁難,在一次招聘過程中,根據公司要求精準挑選符合條件的候選人,履歷與能力完全符合職缺需求。然而,最終卻因為「太有經驗」而被淘汰,讓人不禁懷疑企業在人才選擇上的真正考量。當時,我與團隊竭力尋找最符合條件的人選,確保他們擁有相關技能、經驗豐富,並且對職位充滿熱忱。然而,在面試後,主管卻認為應聘者的背景「過於強大」,擔心他們不能適應公司的工作節奏。這種心態與書中提到的「槍打出頭鳥」心理相似。企業高層往往害怕改變,擔心強者的加入會打破原有的職場動態,導致團隊不安。相比提升整體能力,他們更願意選擇相對安穩、不會「帶來太多新想法」的人。


 

|匿名社交與攻擊心理 

隨著科技日益發達,人們在虛擬的世界中可以輕易發表言論而無需承擔責任,助長了惡意評論和攻擊行為。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因為受到社交規範的約束,而避免公開表達極端或攻擊性的言論。然而,網絡提供了一個隱藏身份的屏障,使人們感到無需為自己的言論負責,從而更肆無忌憚地發表惡意評論。這種「躲在螢幕後」的心理機制讓人們可以輕易宣洩負面情緒,而不必擔心直接承擔後果。書中提到,無法容忍別人獲得幸福,比起自己的幸福,更希望他人不幸,這些批評者不單是追求自身快樂,更是透過貶低他人來獲得心理上的優越感。


 

但這些心理現象並非不可改變,書中曾提及一個思考方向—嫉妒與比較本質上是人類的自然反應,但關鍵在於我們如何調適這些情緒,並將其轉化為正面的動力,而非惡意攻擊或幸災樂禍。


 

推薦給所有對心理學有興趣讀者。


 

書摘:

❀ 無法容忍別人獲得幸福,比起自己的幸福,更希望他人不幸。


 

❀ 有的時候,正因為彼此走得近,才會刺激對方的攀比意識。腦內不斷盤恒著「她那麼積極,而我卻不如她」之類的想法,於是便採取行動,試圖把對方拽回與自己同等的水平。
 

喜愛推薦:★★★★

易讀:★★★★

© 本文由作者【由我的角度看世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