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產片變咗樣】由《英雄本色》到《媽媽的神奇小子》:當原創故事讓位現實改編

Owen@taekwondowen
2025年6月7日
喺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有幾型?簡單講,就係型到甩轆、笑到噴飯、喊到抽搐。要型嘅有《英雄本色》,周潤發一句「我等了三年,就是要等一個機會!」、要搞笑又有《賭》系列,王晶日日寫、周星馳夜夜拍,爆笑背後又藏著一份無奈與人情味,笑中有淚,正是港產片特產。
以前睇戲係一件期待嘅事。你永遠唔知下一套係劉德華定黎明先係臥底,定係大家都等星爺話「我養你啊」。創意爆棚、風格多變、講人情講命運講身份認同。而家呢?
「真事改編」成為主流:電影定係新聞回顧?
你唔會唔記得《媽媽的神奇小子》——一部以蘇樺偉為藍本嘅傳記電影,感人至深、賺人熱淚,仲拎到唔少獎。再嚟一套《濁水漂流》,探討無家者議題;但同時間出名嘅電影,《白日之下》、《年少日記》、《正義迴廊》……幾乎套套都可以加返句:「根據真人真事改編,某年某月,某某案件……」
2024年香港電影金像獎入圍最佳電影五強,除咗《命案》同《毒舌大狀》勉強屬於虛構,其餘作品都係現實取材,冇錯,好戲;但問題係——好戲唔等於原創,呢種「真實依附症候群」,好似係唔知幾時開始滲入香港電影業每一條血管。
無間道去咗邊?英雄精神去咗邊?
2000年代初你睇《無間道》,兩個臥底唔想做卧底但又一定要做卧底嘅故事;《PTU》就連一晚警察巡邏都拍到好似黑白棋咁緊張;《黑社會》就講得明——選舉係一場血戰。
嗰陣時嘅原創,不一定「真」,但絕對夠港味、夠膽講、夠癲、夠風格。甚至《喜劇之王》、《少林足球》,乜嘢唔係原創?你估周星馳真係去中國廚藝學院搵長丈練少林功夫?
現實故事冇罪,但原創精神唔應該判死刑
你可以話,今時唔同往日。港產片冇錢拍特技、冇市場養天馬行空、冇平台養長線故事發展。當年《無間道》一套戲可以拍三集,仲可以變做美國版《無間道風雲》再拎埋奧斯卡;但而家一套《濁水漂流》拍完,口碑有,但票房有限,下一套都唔知有冇。
於是,最安全方法就係搵真事改編。故事唔使諗、情節唔使創作、連宣傳tagline都寫好晒:「改編自真人真事,感動全城」。
問題係,當所有導演都向現實埋首,你會發現,好多電影都開始撞樣。媽媽捱住病養仔,老師帶領學生成長,社工拯救邊緣青年,已經唔止一兩套拍過。
而觀眾唔係唔想睇真實,但都想見到幻想、見到可能性、見到香港人創作故事嘅野心。
有人話,呢個轉變係因為社會氣氛變得敏感、資金來源收縮,拍戲唔再可以亂嚟。講兄弟情,驚講到黑社會;講臥底,怕你影射政治;講仇殺,驚引發聯想。
於是,真實成為最安全的包裝,政府資助也好、電影發展基金也好,都樂意批畀社會關懷題材。你有冇發現,好多近年得獎電影都係「社會問題電影」:無家者、少數族裔、多元性別議題、照顧者壓力、單親家庭、末期病患……
套戲拍完,好似完成咗一份社工功課,導演攞獎,觀眾喊完,冇人話唔好,但你問:「下一套又係咁?」
創作力唔可以俾現實打敗
近年嚟講嘅原創作品,其實我好鍾情《明日戰紀》同《飯氣攻心》,一部樂意嘗試港產片嘅闊度同高度,究竟港產片仲可以玩乜嘢主題?仲可以用乜嘢技術去完成一部動作片?《飯氣攻心》用細嘅場境創造一幕接一幕笑中有淚,迴響甚高嘅作品,一家人,原來可以好複雜,但都可以好簡單。
《命案》算係少數新嘗試,講一宗有點懸疑、有點驚悚、有點心理暗湧嘅故事;再前少少有《智齒》——視覺風格強烈到你唔敢眨眼。呢啲就係原創力量,唔靠真人故事,都拍到你手心出汗。
我哋唔係唔想睇「媽媽點樣養大個仔」,但我哋更想睇一個只會喺香港發生、得香港人先寫得出嘅故事。
下一部戲,可唔可以唔好再係新聞改編
唔好誤會,我依然會支持感人真事,但我個人更加期待——創作嘅世界,可以比現實更真、更震撼、更港味十足。
香港電影唔應該只係社會縮影,佢應該係香港人想像力嘅代言人。下次入戲院,我唔想再見「改編自真人真事」,我想見——電視寫出嚟嘅香港,無人見過,但一睇就知係香港。
我好希望香港電影可以再拍出一部爭氣嘅港產電視,唔係要話俾人聽港產片威!而係要話俾人聽,港產片冇咗嘅嘢,香港人可以親手攞番!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