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麼旅行,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Miss Zeroing
2025年6月6日
疫情之後,世界看似歸於平靜,但我們都知道,一切並不如往昔。
「消費降級」成了高頻詞,旅行似乎變成了「非必要」,一種「輕奢」的選擇。但對我來說,旅行從不是逃離,更不是奢侈,而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糧。
每一次啟程,都是一次重新認識世界與自己的旅程。
一、旅行,是與世界重新建立聯繫
在紐西蘭的皇后鎮,我第一次感受到什麼叫做「遼闊的安靜」。清晨時分,瓦卡蒂普湖面像一塊沒有被打擾的鏡子,遠山如夢似幻,我裹著外套站在湖邊,耳邊只有風聲和自己的心跳。
這一刻,我不需要說話,不需要解釋,只是靜靜地存在,世界也靜靜地接納我。
在巴黎的艾菲爾鐵塔下,我一個人站在人群中拍照,一位來自阿根廷的女孩主動走來,用西班牙語、法語和不太標準的英語拼湊出一句:「你想要我幫你拍嗎?」我們笑著交流,短短幾分鐘,彷彿成為旅途中的知己。
在祕魯的馬丘比丘,我清晨五點爬山,只為看一場安第斯山的日出。站在古蹟之上,看著陽光一點點灑落在雲層與石牆之間,彷彿時間都慢下來,那種歷史的厚重與天地的浩渺,一次性湧入胸口。
而在馬來西亞的一座清真寺裡,一位穆斯林姐姐邀請我一同參觀禮拜空間。她小心地遞給我頭巾,輕聲解釋她每天的祈禱習慣,那一刻我才真正明白,所謂「文化差異」,不是距離,而是理解的開始。
旅行讓我明白,我們以為的陌生,不過是還沒遇見;以為的遙遠,其實轉個彎就可以靠近。
二、旅行,是一次內心的整理
曾經在法國巴黎獨自旅行的日子,是我與自己相處最深刻的一段時光。
我住在塞納河畔一間老舊卻溫馨的小旅館,推開窗戶就是聖母院鐘樓的輪廓。每天清晨,我會帶著一本書和一杯熱咖啡,坐在河邊,看街頭藝人彈吉他,看巴黎人帶著法棍穿梭於晨霧中。城市很忙,我卻很靜。
我沒有列出繁雜的行程,只是慢慢走,走到羅浮宮的玻璃金字塔前,在那張極具未來感與歷史厚重感交織的畫面中,我安靜坐下,看著遊人流動,心卻異常安穩。進入館內,看著《蒙娜麗莎》人頭攢動的圍觀,我沒有擠進去,只是站在一旁,看著人群對藝術的渴望,那一刻,我懂了:人類因為美好而聚集,因為好奇而連結。
在那個城市,我學會了停下腳步,也學會了傾聽內心的聲音。沒有人催促、沒有人打擾,我只需要面對自己,重新梳理生活的意義和節奏。
旅行不一定轟轟烈烈,有時候,它只是一個安靜的下午,一次沒有壓力的散步,讓你發現:原來自己還有這麼多感受力、思考力與柔軟的空間。
三、旅行,是一種主動選擇自由的方式
很多人說旅行是「逃避現實」,但我認為它是對生活主動權的宣告。
在土耳其,我曾臨時決定改變行程,從伊斯坦堡改道卡帕多奇亞,只為看一次熱氣球升空的景象。那種「說走就走」的自由,不是任性,而是一種「我可以選擇我如何生活」的能力。
在臺灣環島旅行時,我住過青年旅社,也睡過臨時訂不到旅館的火車站長椅,但我從不覺得委屈,反而覺得每一個「意外」,都是自由的一部分。
我依然能朝九晚五,但我知道,只要願意,我也能浪跡天涯。
旅行不是逃避,而是提醒自己:我永遠有另一個選擇的可能。
四、旅行不是炫耀,而是生活方式的呈現
社交媒體時代太容易讓人誤解:旅行就是曬飯店、曬海島、曬高級餐廳。
但我記得最深的一次旅行畫面,是在越南的胡志明市,我在街邊小攤吃一碗熱騰騰的牛肉粉,對面是笑得燦爛的攤主阿姨,她不會英語,我不會越南語,但我們一起笑著比劃、一起用「吃」的語言交流。
也記得在捷克的布拉格,我住進了一間破舊卻溫馨的老公寓,房東爺爺每天早上都會送來麵包和牛奶,說是他年輕時在中國學過一年中文。
這些不是「高級旅行」,卻是我生命中最有溫度的時刻。
五、你不需要等「有空」才出發
很多人說:「我也想旅行,但現在太忙了。」
但我想告訴你:生活永遠不會主動「騰出空來」等你旅行。
在印度,我遇到一個背包客男孩,他在當地打零工三個月,只為攢錢繼續他的東南亞旅程。他說:「旅行不是等條件好了才出發,而是邊走邊努力。」
有時候,旅行不一定要出國、不一定要一年一度的大計劃。它可以是一個人開車去北島的海邊;一個週末的山林徒步;或者一個午後在陌生小鎮的咖啡店裡靜坐。
旅行不一定很遠,但必須是你主動邁出的那一步。
寫在最後
我獨自旅行過十多個國家,看過不同的天光雲影、吃過陌生的街邊小吃,也在人群中靜靜感受自己的孤獨與力量。
我始終相信:
🌍 世界很大,但你值得擁有它;
❤️ 人生很長,別忘了活出屬於自己的節奏;
🧭 路很遠,但總要有一次,是為自己出發。
願你也能在某個城市角落,或某段旅程中,重新認識世界,也重新遇見自己。
© 本文由作者【Miss Zeroing】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