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命運」的兩條進路

海中地職人
2025年6月1日
「命運」是很多人掛在口邊的詞語,但講的人往往似懂非懂。天理命數之奧妙,我固然不懂得,姑且從思辯角度分析大眾常說「命運」的議題,以下先從語言分析着手,後借鑒於東方哲學,務求令有關議題得初步安頓。
對「命運問題」的語言分析
除非特別有意深思天理人事,常人絕少提及命運,多半自感命蹇時乖,才嗟嘆己身命運如何如何。其中很多人問「世上是否真有命運存在?」「命運能否改變?」正如香港哲學家陶國璋所說,命運是否真實存在,難以定論,但一般人提出關於命運的問題,其實是出於「命運感」,就是面對令人抗拒的狀況,自感無力改變,於是認定或懷疑這就是命運。
如是,「命運」在該等人心中,就是「我眼前所不能改變的處境」。首先這與一般理解的「命運」不同,若問沒有命運感的人「何謂命運?」他們多半脫離上述脈絡,理解為天意、冥冥中的主宰、比人類更高層次的運行原理等,而非特定境況。回到遇困厄者「命運是否存在?」的問題,答案就是「存在」,因為按提問者身處的脈絡,所指的「命運」是處境,該處境確實在他們面前,處理這問題時,未必觸及宇宙論、世間是否有主宰、高於人類而具意志的存在等形而上問題。
另一個常見問題是「命運能否改變?」仍須留意上述脈絡,既然提問者所謂的「命運」是眼前令人無奈的處境,而他們先感到無力變易,才有此一問,重組該問題就是︰「『不能改變的處境』能否改變?」這種「命運」按定義自然不能改變,可謂提問者預設了它無從改變。把問題還原後,原來發問者連自己談論的對象是甚麼也不知,這是又一明證,顯示思維混亂的人思考抽象問題、人生問題,容易走歪路。
東方哲學的啟迪
另一條面對命運問題的進路是由東方哲學獲取靈感,雖未必完全解決提問者處於人生岔口的困頓,令他們滿意,但或有更開闊的視野面對相關問題。
陶國璋認為看待命運的兩極端都不恰當。宿命論認定所有事都由最高主宰預先安排,人無從改變,是迷信神明;人定勝天的想法認定但憑人的努力和智巧,就能扭轉一切,是迷信人力。他主張講「命限」,而少講「命運」,這是採用儒家「知天命」、「盡人事,聽天命」的修養取向,就是認為在人事上有值得奮鬥之處,有得時,有不得時。遇不得就要理解人的限制,謂之「命限」。
另一處可參照的是佛教,佛教主張「命」與「運」是分開的,「命」不可改變,例如人出生的時地、種族、有沒有遺傳病、某年歲時世界有否重大變故;「運」則可改變,例如選擇與甚麼人交往、買與賣甚麼貨物、選擇甚麼生活方式等。佛教亦講「因果」、「因緣」,前事構成「因」,「因」導向「果」。「因」是事物的核心條件,例如栽種蘋果樹,蘋果的種子就是「因」;「緣」是事物的輔助條件,例如陽光、空氣、水、土壤。同時指出「業力不可思議」,即一因、一緣可能導向無數果,今日的緣可能構成明日的因,如是萬種因緣導向超乎人類想像的無限種果,我們甚至無從分析某一果來自哪一因緣,也不能預測某一因緣會導向甚麼結果。
佛教指「運」可改變,也在於業力不可思議,人作的業有三︰身業、語業、意業,分別代表行動、言語、意念,佛教尤其重視它們所產生的後果,也就指向人做何事、講何話,甚至想何事,都必然引來效應,好一部分還是人所難料,而個人的行為、說話、意念,人可以控制,箇中不同選擇或會導向不同結果,因此「運」是有望透過人的選擇而改變。試想︰某些行為塑造自己甚麼品性?說某些話紓緩情緒抑或加強偏見?建立某意念能妥善理解世事還是帶來成見?不顯著的行為、言語、意念都可能帶來效應,逐步影響自身及週遭。遇上好運或霉運,值得回顧過往的修為。
結語︰講道理只為開通思想
絮絮不休談至此,可見仍未直截了當解答經常聽見關於命運的問題,源於沒有即時紓解窘況,只搬出一套分析和道理。有人埋怨道理不能解決問題,單從字面論,這句說話正確,道理誠然不能解決問題,解難始終由人。道理是助人開通思想,以更廣闊的視野看待問題,更精準的思維判斷好壞。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