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自己設限 —— 你可以當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Cover image

這年頭,不少人或多或少都有點情緒和心理上的的困擾。有些人會選擇尋求心理醫生或治療師,更多人會輕視問題,或讓困擾持續,不了了之。你是哪一種呢?


 

原來,我們也可以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做自己的心理治療師》的作者塔米·米勒提是澳洲的一名心理治療師,處理多個真實個案,得出的結論是——我們可以透過認可的工具,幫助自己處理一些心理困擾,如找出自己認可的價值觀、提升自我認同,甚至克服不良習慣和管理情緒。


 

你有沒有發現有時候覺得情緒低落?懶洋洋提不起勁?覺得自己應該沒事,內心卻又總是悶悶的?


 

你以為沒事,其實可能你已積存壓力,可能情緒已慢慢臨近危險邊緣⋯⋯


 

我喜歡塔米·米勒在書中提供的實用心理學工具,讓我們透過小事上幫助自己,渡過情緒難關。


 

例如,很多人會時常感到焦慮,將事情往壞處想。作者便提到首先要建立認可的價值觀,當中特別提到關於社交媒體對情緒的影響。


 

設定社交媒體的界限


 

作者認為,在現今世代,設定社群媒體界限是提升自我價值的第一步。


 

「社群媒體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持續投入其中。除了滿足當個偷窺者的願望,看看其他人在做什麼,還有那讓人上癮的『點讚』和『分享』⋯⋯使得我們總是漫不經心地瀏覽社群頁面並和他人比較。」


 

對了,就是「比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中。看著朋友在Facebook、IG秀出美美照片——𣈱遊外地景點打卡、高朋滿座的生日派對、幸福滿瀉的恩愛秀⋯⋯不少人會自慚形穢,或心生妒忌、或心有不甘、或焦慮不堪。


 

有比較 有傷害


 

記得早前看過的《四十我就廢》中的主人翁妮兒,她身邊的好友志同道合,是多年的好姊妹,可是原來都在暗地𥚃比較,羨慕彼此的人生。妮兒羨慕姊妹們有成功的事業、美滿的家庭⋯⋯可姊妹們則對其自由自在的生活。社交媒體上的各種發文更加深這種「比較」。


 

事實上,過去兩個月,我開始慢慢地減少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並非刻意,而是各種事務繁忙,心情起伏不安,於是漸漸無暇看社交媒體。我意外地發現自己的焦慮感沒有以往強烈,也許是比較的心情減弱了,自我認同提升了!


 

話說回來,這本書除了提供如何提升價值觀外,也附設很多易學小工具,例如RAIN(Recognition, Acceptance, Investigation, Non-Identification) 心法、蘇格拉底提問法、如何為自己設定界限⋯⋯是很有用的心理治療法,值得一學!

 

© 本文由作者【nadnadlove 愛書.愛寫作.愛生活】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