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分享】內心的「大象」:你被忽視的情緒故事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2025年4月26日
書名:《躲在蚊子後的大象》
作者:恩斯特弗利德.哈尼許/ 艾娃.溫德爾
出版:平安文化有限公司
✵ 提要:
你是否曾因生活中的小事而情緒失控,甚至被微不足道的細節牽引著心情?那些「蚊子」般的小事,可能藏著一頭巨大的「大象」——未解的情緒、隱藏的心理需求,甚至是深埋心底的過往創傷。
《躲在蚊子後的大象》是一本心理療癒書籍,由德國心理學家恩斯特·哈尼許和艾娃·溫德爾共同撰寫,通過真實的心理咨詢案例,比如夫妻間因不收拾衛生吵架、工作壓力大導致焦慮等,幫助讀者理解日常生活中小事引發的情緒背後的深層原因。書中以「蚊子」和「大象」作為比喻,形象化地描述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蚊子)如何觸發內心深處的情緒(大象)。這些情緒往往源於過去未解的創傷或需求未被滿足的經歷。
書中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探討情緒背後的基本需求及未滿足需求如何形成痛點;引導讀者透過測試和生活回顧,辨識重要的基本需求及未被滿足的情感模式;教導如何辨認負面情緒的來源,分析應對方式的效果和闡明負面情緒的深層意義。
✵ 讀後感:
當初選擇這本書是被書名吸引的,當我讀了這本書,才體會到情緒管理的重要性。沒有人會毫無理由地因小事而生氣,這都是因為隱藏在背後被我們忽視、壓抑、誤解的情緒沒有好好被抒發出來。這本書帶給我最大的啟發是: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不去認識它。
|小事觸發背後的情緒
《躲在蚊子後的大象》用「蚊子」和「大象」的比喻,點出了情緒背後深層的心理原因。生活中,我常因一些小事感到煩躁,例如朋友遲到幾分鐘,心裡便覺得自己不被尊重。然而,閱讀後才發現,這種情緒源於我們內心對他人重視自己的渴望——這就是「蚊子」後面的「大象」。情緒的觸發往往不是小事本身,而是長期未滿足的心理需求或過往經歷。這些大象可能源於童年時期未被妥善處理的感受,例如一個家庭中一名孩子因在家庭中感到不鈎平而生氣,但父母並未理解他的感受,反而批評他的情緒,他們內心的需求無法得到滿足,長久下來,便形成了心中的「大象」。
|情緒波動有很多種原因
書中列舉了七種典型的情緒模式,其中提到的一個模式是「我總是不得不退讓」,描述了許多人在生活中因被忽視或被迫退讓而感到不公平的情緒。這些情緒往往源於深層的痛點,例如渴望被重視或感到遭受不公平對待,而同樣的情況可能對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理意義。
這讓我想起了小時候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經歷,有好幾次我在巴士站排隊,正耐心等車時,一位陌生人突然插到我前面。當下感到一股委屈和不滿,心裡暗想:「他憑什麼不排隊?」然而深究這情緒,才意識到這份憤怒不僅來自眼前的小事,還包含著我內心對公平的渴望以及害怕自己的需求被忽視的痛點。小事的觸發往往是一個契機,它提醒我們正視自己的需求,進而採取有效的溝通方式來保護自己。
|與情緒共處
書中提供了具體的解決方法,教會我如何與內心的「大象」共處,例如透過意識到自己的長處並充份利用它,找到內在的力量。同時,大聲朗讀「我感到高興和自豪⋯⋯」這類積極的話語,能幫助我們傳遞正面信息給自己,逐漸改變心態。另外,每天誇獎自己,即便只是微小的進步,也能重塑自我形象。書中提醒我們,每個人都有權決定如何看待自己,接受當下的情緒,不苛求完美,並透過這些方法,逐步與情緒和解,這是一種成長的契機,幫助我們成為更好的自己。
推薦給所有希望深入了解自己情緒、改善人際關係和有興趣的讀者。
書摘:
❀ 引起情緒的不是蚊子,而是躲在後面的那頭大象。
❀ 不要對自己有太高的要求,比如要求自己表現得很冷靜或鎮定。你現在就是你,接受自己的所有情緒,你以後有的是時間來改進自己。
❀ 害怕被拒絕是一種普遍存在的感受。向他人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意願並不是沒有風險的事情,這需要自信和不畏衝突的勇氣。
喜愛推薦:★★★★
易讀:★★★★
© 本文由作者【由我的角度看世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