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o 其正色邪?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4月26日

圖片來源︰BBC
圖片來源︰BBC

看見上圖是甚麼顏色嗎?多半人說它是綠色,或湖水綠、淺綠等。近來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的研究團隊讓人看見一種前所未見的綠色,稱為 olo。若重現於人前,最近似的已是上圖,而 olo 則飽和得多。

 

吳義仁教授及其團隊把研究結果發表至《科學發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實驗過程聽起來很簡單,共五名人士參與,全具備正常視力。研究人員安排參加者觀看一件名為「奧茲」(Oz)的裝置,它包括鏡、鐳射和光學元件。鐳射光束從中射進參加者的瞳孔中,該光束經調校,只刺激特定的視覺細胞,令觀者看見一種人類在日常生活從未看見、異常飽和的綠色。

 

實驗針對人類視覺細胞的特性而設計。原來視網膜上的視錐細胞可分為三類,它們是 S 型、M 型和 L 型,分別對紫藍色(短波長,420-440納米)、綠色(中波長,534-545納米)和黃綠色(長波長,564-580納米)的光線最敏感,其中 M 型和 L 型的敏感範圍重疊較多。一般情況,人看見事物,三類視錐細胞都會受刺激。今次實驗,研究人員就是集中刺激 M 型視錐細胞,而避開其餘兩類,因此造成自然視覺中從未看見的顏色。事後研究團隊無法重現 olo 的顏色,我們只能想像一種比湖水綠飽和得多的綠色。

 

吳教授接受不同傳媒訪問,包括澳洲 ABC News 和英國廣播公司(BBC)。他運用兩個相近的類比說明︰

 

一、試想像你看見最飽和的黃色是奶油的顏色,也只是淡淡的黃色。某日,你週圍出現飽和得多的黃色,你就不會稱它為「極飽和黃色」,而是另以命名。

 

二、試想像你平生只看見粉紅色、baby pink、pastel pink,總之仍是粉紅。某日,你在公司看見一人穿著你所見過最強烈的粉紅色衫,最終你稱它為紅色。

 

對顏色的命名,是人類文明有趣的一節,不同文明圈,甚至同一文明圈的不同時代,對顏色的理解也不同。英語世界稱 scarlet、crimson、burgundy,華人稱腥紅、火紅、棗紅;英語世界稱 navy、indigo、turquoise,華人稱深寶藍(或海軍藍)、靛藍、湖水藍。古代中國甚至綠藍黑難分,以一個「青」字概括,「青青河邊草」的確指綠草,「青天」其實是藍天,「青絲」其實是烏髮。《莊子.逍遙遊》有謂︰「天之蒼蒼,其正色邪?」竟與二千多年後的科學實驗遙遙相應。我們指著天空,說它是靛藍色,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吳教授說的傾向語義問題,表示我們難以名狀一項從未看見的事物。莊子說的是智性問題,引導讀者思考︰我們感知的天藍色,是否真正的天藍色?我們的感知能力是否有限,導致所認定的真象,其實只是真象的一小部分?

 

現代科學告訴我們莊子的懷疑是正確的。螞蟻的視力比人類模糊得多,鳥類能看見地球的磁場,海豚和蝙蝠使用回聲定位來辨識物體,判定位置。人類、螞蟻、雀鳥、海豚、蝙蝠處於同一個客觀世界,一經感知,就進入主觀的範疇。

 

德國哲學家康德在《純粹理性批判》指出人的感知和智性都有限制,如果世上真有全能、超越時空限制的最高主宰(亦即神)存在,人應該無法準確認識他,因此形而上學欠缺學理基礎。似乎古今中外思想深刻者都察覺人類如何鑽研,始終未能突破認知局限,這首先必然叫人在浩瀚蒼穹下折服,在逐步探索這客觀世界的規律時,也要明白我們的能力在某處會窮盡。毋須考究高深學問,就在日常生活,也要明白主觀和客觀的界線,有多少是這世界實際存在的定理?有多少是個人觀察,繼而詮釋的看法?

 

近年民間流行講「世界觀」,其實是個人對世情的見解,而側重與生活相關的範疇,包括人性、社會運作、個人發展等,而不一定涉及宇宙從何來、世上有否造物主等形而上的問題。持一定「世界觀」者,因為一己經歷顯示世情如何如何,就認定世界必然如此,容易構成思想上的封閉。不論在哲學、自然科學,以至其他領域,都有人作出貢獻,為我們提供思考的資源,在認識客觀世界和發掘內心世界,都有更廣闊的境地。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