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業不可怕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5年4月14日

Cover image

失業作為時代的鏡子,在這個被稱為大離職時代(The Great Resignation)的歷史節點。失業,已不再是對個人能力的否定,而是整個經濟結構轉型的縮影,反映的是全球產業鏈重組、自動化技術普及、遠距工作常態化等結構性變革。

我們必須理解,當一整個世代都在經歷相似的職業困境時,這就不再是個人問題,而是系統性現象。傳統的就業—退休的線性職業路徑正在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就業—進修—轉型—創業的循環模式。失業在這個新範式中,反而成為必要的緩衝期與轉型契機。

我們對失業的恐懼,很大程度上是工業時代的思維遺產。在標準化生產的年代,工作被視為人生價值的唯一來源,失業自然等同於社會性死亡、廢人。但是,當今知識經濟時代,價值創造的方式早已多元化。價值、意義、收入等,都不再只一個標準化的答案。

他人即地獄,現代人對失業的焦慮,多數是來自對他人眼光的恐懼,而非實際生存壓力。幸好,在後疫情時代來臨之後,人們對工作和生活有了更多的理解。這解釋了為何在失業率攀升的當下,公開談論失業反而變得輕鬆。當越來越多人經歷相似處境,社會污名感自然降低。

上週三下午,我在星巴克偶遇位前同事。他失業了,他卻輕描淡寫地說出這番話。這對話要是放在三年前,氣氛必定凝重如喪考妣。可此刻,我們竟像在討論天氣般輕鬆。前同事掏出手機展示他失業後的生活作息表,上午十點起床,十一點投履歷,下午學習編程,晚上做運動。這份具有自律、健康的生活日常其實挺充實的。

他說,失業後最常去的地方變成了街市。清晨六點半的街市是個微縮的經濟課堂:賣魚勝告訴他,三文魚價格漲了是因為挪威航線調整;菜販娟姐抱怨租金又漲兩成,但不敢轉嫁給顧客;就連收紙皮的陳伯都有一套完整的供需理論——「後生仔,你睇報紙回收價就知道經濟好唔好」。在這個用現金交易的世界裡,可以重新理解價值的流動。當白領們在會議室討論KPI時,街市的商販們早已完成了幾輪精準的成本收益分析。所謂失業,不過是暫時離開了某個特定的價值交換系統。朝九晚五的日子,時間是被切割成塊的急凍食品,如雞肋般令人無奈。失業像是一記強制關機,重啟後的人際關係變得出奇地清爽。酒肉朋友自動退散,剩下的都是會問你「最近開心嗎」而不是「找到工未」的真朋友。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