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做外賣員應該何去何從?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5年4月13日
香港外賣行業的賬簿上寫滿弔詭的經濟算式,正是數字背後的經濟學。平台聲稱每單平均配送費28.5-35元看似合理,但細算之下,扣除油費、車輛折舊、保險等成本,實際收入往往不足20元。以日均30單計算,月收入約一萬八千元,恰巧徘徊在最低工資邊緣。這讓我不禁思考:我們究竟是在用時間換金錢,還是在用個人健康貼錢打工?
平台經濟的精妙之處在於,它將傳統僱傭關係轉化為「合作夥伴」模式。我們不再享有勞工法保障的假期、醫療等福利,卻要承擔所有經營風險。暴雨天摔車要自負醫藥費,交通罰單要自己繳納,甚至連顧客投導致的罰款都要照單全收。這種「偽自僱」制度,實則是將企業成本完美轉嫁的資本魔法。
的確,科技的進步就是一把雙面刃。當外賣APP的演算法愈發精準,卻也愈發冷酷。系統不再只是分配訂單,而是開始計算每位騎手的最優化的壓榨曲線。那日,它知道我在油麻地送完餐後,有82%的機率會接受深水埗的派單,而不給油麻地訂單給我;因為,它預測我工作滿6小時後,為了達到當日目標會咬牙再接3單。這些數據累積起來,構成一幅精密的勞動力榨取藍圖。
智慧調度系統帶來的效率提升是事實,但效率的果實究竟落入誰的口袋?平台股價節節攀升的同時,我們的每單配送費卻在逐年下降。這讓我想起工業革命時期的紡織工人——機器進步了,工人的處境卻更加艱難。歷史總在重演,只是蒸汽機換成了雲端演算法。
外賣員這份工作的最大隱憂,在於其近乎為零的職業積累,恐怕已形成了職業生涯的斷層線。五年後,當同齡人在各自領域累積了人脈、技能和晉升資本,我們收穫的只有磨損的膝蓋和數不完超速罰單。這種職業發展的斷層,在經濟上行時,或許可以忍受,但當香港經濟面臨轉型時,就會成為致命的軟肋。
更令人憂慮的是自動配送技術的發展。深圳已經開始測試無人機送餐,新加坡的機器人配送日趨成熟。這些技術雖未完全成熟,但其發展軌跡清晰可見。作為勞動者,我們必須思考:當機器能夠24小時工作、不請病假、不抱怨低薪時,人類騎手的競爭優勢還剩幾何?
去年某平台騎手發動的「罷接單」行動,最終因系統自動調高配送費吸引新騎手加入而失敗。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就是在勞動力過剩的市場,個體抗爭往往會被系統輕鬆化解。
與其被動等待行業變化,不如主動規劃轉型路徑。送餐途中,不妨多思考:五年後的自己,會站在什麼位置?我們送的不只是外賣,更是自己的未來。每一單配送,都應該成為通向更好生活的里程,而不是困在系統裡的無限循環。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