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經驗談系列] - 3. 入職篇

Jnna

Jnna

2025年4月8日

Cover image

恭喜你順利通過層層面試,拿到 Offer!但先別急著鬆一口氣,因為真正的挑戰才正要開始。

入職第一個月,看似只是熟悉環境,其實對整體職涯影響深遠。這段時間,你的一舉一動,別人都在觀察;同時你也要趁這段時間「觀察」這份工作的真實樣貌。

今天就來分享一些筆者這些年入職不同公司,從澳洲辦公室到後來在台灣工作的親身經歷,希望能幫助你穩穩開局。

 

第一週:觀察力 > 表現力

很多人一入職就急著表現,巴不得主管立刻看到你的能力。但筆者的建議是——先看清楚再動手

第一週的任務只有三件事:

  1. 搞清楚工作範圍
    有哪些是你該做的?哪些是「別人做你不能碰」的?
  2. 認識關鍵人物
    除了你的直屬主管,還有沒有誰是你未來經常會合作的人?
  3. 記下每一件事
    無論你在哪間公司,筆記本和筆都是你最好的朋友。在辦公室工作時,最常遇到的情況就是:「你可以過來一下嗎?」
    這種時候,千萬別兩手空空地走過去,一定要帶上筆記本,把對方交代的事情清楚記下來。筆者也習慣當對方說完後,會快速把工作指示再重複確認,確保自己完全了解需要完成的工作內容。

*記得:給自己一點時間

筆者曾經從法律產業轉職到財資部門(Treasury),轉換跑道的那一刻,其實非常迷惘。每天聽到一堆我完全沒聽過的名詞,心裡不斷冒出:「我真的適合這份工作嗎?」「我是不是選錯方向了?」

當時我非常恐慌,但也一直告訴自己:先別急著放棄,給自己三個月的時間,看看是不是真的不適合,還是只是轉換環境帶來的短暫不適應。

如果你現在也正處在這個階段,請你記得:緊張是正常的,不安也很自然。不要因為前幾天的不適應,就太快否定自己的能力。給自己一點空間,也是給自己成長的機會。

 

第二週:主動學習,聰明提問

開始有機會接觸實際工作時,記住一件事:主動學習的人,才會被記住

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別悶著,但問問題也要有技巧

不要問太簡單的問題(像「影印機在哪?」可以自己找)

問之前,先試過自己找資料或嘗試,

問法建議:「我查了資料,發現這個部分不太確定,請問這樣理解對嗎?」

這樣同事反而會覺得你細心又有禮貌,而不是什麼都等著別人教或伸手拿答案。

同時,也提醒大家 — 忘掉你前公司的習慣
筆者常見的狀況是,有些人一到新公司就會說「我們以前不是這樣做的」,其實這對適應新環境一點幫助也沒有。每間公司都有自己的一套系統與步調,能快速調整自己的人,才能走得更遠。

 

第三週:建立小信任

這時候你大概已經對基本流程有初步認識,開始會接到一些真正屬於你的任務。

這週的目標是:不要出錯

聽起來好像很保守,但其實這是一個很實際的策略。只要主管交代的事你都能準時完成、不漏東西,第一層信任就建立了。

有時候,即使你還做不到「做得很好」,但能讓別人覺得「這人做事不會掉鏈子」,就已經贏在起跑線了。

 

第四週:試著展現一點點亮點

如果你已經順利過完前三週,恭喜你!現在是時候適度展現自己的風格了。

例如:

  1. 幫主管做的報告,排版更清晰,或額外加個小圖表
  2. 提前完成任務後,主動問有沒有需要幫忙的地方
  3. 發現某些流程可以更有效率,試著私下和同事分享

這些小細節,會讓人開始注意到你不只是「能做事」,而是「值得期待」。

 

入職第一個月 5 個小提示

  1. 不要遲到,哪怕只是1分鐘
  2. 每天穿著整齊,比穿得漂亮更重要
  3. 做任何事都要有記錄習慣,筆記本永遠帶身邊
  4. 態度親切但不卑微表現友善不是示弱。對同事有禮貌與尊重非常重要,但不代表你要當個好欺負的人
  5. 保持開放心態,忘掉「以前公司怎樣怎樣」,現在是全新的開始

 

結語

筆者後來來到台灣工作,才深深體會到亞洲公司的文化與澳洲公司其實差異非常大,從溝通方式到上下階層的互動,都有完全不同的默契。如果大家有興趣,之後我也可以分享一下兩種文化的工作差異。

總之,要記得:入職第一個月不是衝刺期,而是「打底期」
穩穩地建立信任、理解文化、適應節奏 — 你做得好不好,公司裡的人,其實都看得出來。

下一篇,我們來聊聊「如何與不同性格的上司或同事相處」,也許你身邊就有個難搞的主管,或一個愛裝沒事推責任的同事,不用怕,我們下次慢慢說。

 

See you soon!

© 本文由作者【Jnna】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