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不靠醫療,而是提早準備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5年4月7日

Cover image

現今社會,長壽已不再是天方夜譚。隨着醫療科技及衛生條件的進步,人們活到八、九十歲甚至百歲,已經逐漸變成常態。然而,不少人卻忽略了長壽背後真正的意義,以為只要活得久就是成功,卻未曾思考過「活得久」與「活得好」兩者之間,存在着根本性的差異。縱使現代醫學可以延長生命,改善疾病,但卻不能完全取代人自身對健康的責任感。

 

健康不靠醫療,而是提早準備

「健康不靠醫療,而是提早準備」這道理表面看似簡單,當中卻蘊藏了現代人必須深刻反思的人生哲理:如果要擁有高質素的長壽人生,關鍵絕不是靠藥物與治療,而是從年輕時起就需主動培養與保護身體。

 

很多人或許有這種經驗:年輕時為事業奔波,飲食不規律,作息顛倒,認為反正身體底子好,不需要擔心。然而隨着歲月流逝,過去不重視健康的後果便慢慢浮現出來,例如身體慢性疼痛、肌肉萎縮、骨骼退化,以及日益頻繁的疲倦感。一旦步入中老年,這些問題開始集中爆發,許多人便只能求助醫生,希望透過藥物或醫療手段改善生活質素。殊不知,藥物所能提供的僅僅是症狀緩解的作用,真正導致這些慢性問題的,是長期缺乏規律運動及健康生活習慣累積下來的結果。想靠醫藥一次過解決,猶如只顧修補漏水,而忽略了水管本身已銹蝕老化的事實——問題最終只會不斷重複發生。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報告顯示,導致全球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中,大部分為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而這些疾病都有極大機會透過積極生活方式如運動、健康飲食及適當休息來預防甚至逆轉(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0)。美國運動醫學會(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亦指出,規律的運動訓練不僅可以增強心肺功能,降低患上慢性疾病的風險,更能延緩身體功能退化,提升晚年生活品質(ACSM, 2021)。這清楚表明,人們應該早一步開始透過有規劃的訓練及生活習慣調整,為日後的健康未雨綢繆,而非被動地等待疾病發生再設法醫治。

 

儘管這道理看似顯而易見,但現實中仍有很多人覺得難以執行。他們會認為日常已經夠忙,根本抽不出時間做運動;又或者即使有時間,亦可能會因為缺乏動力而難以堅持。然而,若以長遠的目光去看待這個問題,便會發現,投放在運動和健康管理上的時間其實是一種長遠的投資——透過定期運動,可以強化肌肉骨骼,延緩衰老速度,避免未來因身體功能衰退而失去獨立自主的生活能力。無論是抗阻力訓練、心肺耐力運動,還是柔韌伸展練習,皆對維持及改善身體功能有明顯效果。相反,若只懂不斷尋求快捷方便的醫療解決方法,到最後只會發現自己日益依賴藥物,並且生活品質大打折扣。

 

活得久,更活得好

此外,運動所帶來的好處不僅僅是生理上的改善,更有助於心理及情緒健康。規律的運動能有效降低老年憂鬱症的發生率,增強個體的心理韌性及自我效能感,改善晚年生活滿意度。試想想,一個身體強壯、心境愉快的長者,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社會交往上,都有更豐富多彩的體驗,從而真正實現「活得久,更活得好」。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清一個事實:要擁有一個有品質、有尊嚴的長壽人生,不能單靠藥物或醫療科技。真正重要的是,每個人必須積極承擔起個人的健康責任,培養規律運動、均衡飲食和充足休息等良好的生活習慣。別以為年輕就可以放肆,別以為現在沒病痛就可以掉以輕心,因為今日的健康生活方式,就是明日優質晚年生活的最佳保證。

「健康不靠醫療,而是提早準備」這句話是對我們每個人最好的提醒,也是每一個人都需要時時謹記的智慧。健康不能後悔,只能提前規劃與實踐。在長壽時代的今日,我們必須牢記健康並非唾手可得的禮物,而是一種主動選擇的責任。只有從現在開始培養,日後才真正擁有高品質的生命,活出長壽真正的意義。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