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力、AI、動畫,人類往何處去?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4月5日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圖片來源︰The Guardian

四月初,全球掀起一陣「吉卜力熱潮」,眾多人紛紛靠人工智能製作具吉卜力工作室特色的圖像,並在網上分享。此舉引來爭議,包括質疑此舉侵犯版權、不尊重原作者、逐步扼殺繪畫藝術等。值得藉此機會,探討動畫藝術的要素。

 

先表明立場︰運用人工智能以號稱「吉卜力風格」生成圖像,並不太壞。我經常使用人工智能,但不認為吉卜力風格畫像好玩或有意義,沒有嘗試製作。看來今次爭議在於兩大重點︰一、何謂吉卜力風格?二、當繪畫的代價變得過份低廉,人類繪畫的意義會否遭侵蝕?

 

今次風潮首先遭人非議的是抄襲,原來生成這類圖像非常簡易,在 Google 搜尋方法,它給予的指示為︰

 

一、在網頁或應用程式開啟 Grok 或 ChatGPT。

二、開啟新對話,上載圖片。

三、請聊天機械人把圖片轉成吉卜力風格。

四、數秒後圖像生成。

 

模仿大師的畫作,完全在彈指間做成。人物造型與吉卜力過往的作品相類,至少一般人驟眼看來,會有「啊,這是宮崎駿的作品」這感覺。OpenAI 開放這項功能,沒有消息指與吉卜力工作室合作,似是未經對方同意,故被指製造供人抄襲的條件。關於抄襲,涉及牟利以及法律問題,各個司法管轄區又有差別,應交由法律專業人士處理,至少目前吉卜力並未打算興訟。談及抄襲,電影界近二十年公然為之,樂此不疲,屢屢把前輩作品的名場面照搬進自己的電影中,號稱「致敬」。公眾並不指斥該等行徑,反而令那些電影人好像敬重先賢,喚醒大眾認識昔日名作。若公眾接受電影界這種行為,吉卜力的作品早已進入動畫界的殿堂,近年甚至被動漫迷封上神壇,也就是只當它們為某時代的力作,今日已不感興趣,還有人挑箇中特點取笑(例如說作品多顯示作者是蘿莉控、宮崎駿聲稱退休卻沒有退)。方今 OpenAI 生成吉卜力畫,豈不令幾近被公眾遺忘的佳作重獲生命?說實話,我不認為 OpenAI 如何仁慈,或仿製畫作能幫助吉卜力,只是論抄襲,標準要一致,反應不宜過敏。

 

抄襲的指控建基於圖像與吉卜力的畫作相似,一般稱之為「吉卜力風格」,我們就要考慮何謂「吉卜力風格」。雖然今次模仿的圖像看似吉卜力的作品,但吉卜力風格遠不止於此。吉卜力的作品是動畫電影,不是定格畫像,畫面細膩豐富,表現的例子有很多,包括人物表情瞬間變化,誇張得似演舞臺劇;畫面主要刻劃的人物以外,他身旁的各種人、動植物、物品、景色等多姿多采,亦充滿動態;配色與作品的主格調一致,有繽紛,有陰沉,視乎內容和敘述調子而變化。

 

以上略述畫面,吉卜力的作品與人工智能吉卜力畫已相距甚遠。吉卜力動畫自成一家,還不只作畫有功,音樂也是它的標誌之一。作曲家久石讓就是其中功臣,《天空之城》、《龍貓》、《幽靈公主》等內裡的歌曲在戲中渲染氣氛,加上本來動聽,單以音樂而言也膾炙人口。在電影音樂方面投入重大成本,動用管弦樂團演奏,這也是吉卜力動畫的風格之一,就不是人工智能圖像所能盛載了。

 

吉卜力動畫另一大特色是作品展現的人文關懷,《幽靈公主》引導觀眾反省人與自然的關係,《千與千尋》告誡國民認清日本經濟泡沫爆破的慘狀,《風起了》展現將入晚年者靜觀人世風浪的胸襟。這些不是單靠畫面華麗、刺激感官的流行作品所能比擬。雖然吉卜力的作品也不可能部部佳作,主題是否足夠深刻,觀眾也各有觀點,至少一幅一幅仿製畫取代不了動畫花九十分鐘以上,所架設的故事、人物、氣氛、訊息。

 

如是,動畫創作會否變得太容易,致使真正的動畫從業者被取代?一如其他涉及人工智能的領域,如輕易被人工智能取代的,本來在人類社會中就應積極尋求進步。沒有人因為引擎問世,替人力車夫申冤;打獵和採集的技能,當今人類已喪失不少。單論動畫製作,如今電腦繪圖和上色流行,以筆墨繪上膠片,再錄製動畫的方法,日漸減少應用,原因是業者找到更好用的工具。若下一步是人手繪製被業者認定方便的工具取代,旁觀者嗟嘆的理據為何?甚至憂慮繪製的工序由人工智能取代,連帶憂慮動畫製作被取代,亦即認為繪圖代表動畫創作的全部,這與事實不符。

 

當然對人工智能的擔憂不會因此終止,還有人可以指稱,只要人工智能獲得大量數據,憑藉機械學習,模仿人類構思、配樂、聲演等製作範疇,終可在毫無人類參與的情況下,製作動畫,這樣彷彿就不是動畫藝術。這誠然可能發生,但就在這狀況出現前,人類是否早該尋求突破,不再粗製濫造,彰顯人的獨特性?所謂藝術,固然包含技藝,同時還有以不同角度看待世界,憑藉創作者的觸覺發掘有趣、有意義的事物,追尋更善更美。吉卜力模仿畫風潮很快消逝,人之所以為人的反省,卻應時刻存留在心中,人工智能的威脅宛若逼在眉睫,推動我們更認真思考這問題。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