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面前 放下執着

李安留言

李安留言

2025年4月2日

Cover image

試幻想自己是一個生於工業革命時期的鞋匠。造一對鞋最快需要二日,賣兩大元。慢工出細貨精品時可能需要一星期,賣十元。然後看見工廠,未到一小時產出十對馬馬虎虎的鞋子。大多數人會有三種反應:

一,看不起粗製濫造的工廠貨,覺得毫無手藝毫無溫度;

二,覺得雙拳難敵機器而想放棄,進入工廠搵食;

三,懶理時代發展,做好本分做好每一對鞋;

反之,在工廠方面,可以用每日五毫來請十個沒有經驗的青年,一小時做十對鞋子,每對一元,一日可以做一百對。如果市場管理得宜掃清光,一日生意額是傳統鞋匠做十星期的成果。根本不會在意傳統鞋子的工藝感,只需要盡一切方法令全村人都穿上工廠一式一樣的工業製品。

(特別留意,青年工人一日人工未能買到自己製成的產品。)

時間回到現代,在ChatGPT3.0進入大眾視野前,AI新聞不外乎是每兩三年會在棋盤上勝過某世界冠軍,或者某國正研究自動駕駛系統。然而在2024年ChatGPT3.0橫空出世,除了大眾討論外,marketing copy write和大學生論文首當其衝成為AI用家體驗,進入市場。然後Instagram開始出現自製AI頭像熱潮,地鐵開始出現AI影像廣告牌……到近日宮崎駿吉卜力風圖像洗版。大眾對AI應用樂此不疲,覺得自己追上潮流。

炒冷飯時代 消費而非創造

然而,這種對AI的熱衷看似緊跟潮流,實際上大眾並未創造新東西。生成的圖像、文字、影片無非是炒冷飯,享受AI生成內容的便利。讓我們錯誤地以為,只有不用AI的人才會被淘汰,但實際上自動化生產只會愈來愈自動。上一個月,我們仍覺得AI影片十分虛假,但今日已經有更多AI廣告出現。

作為一名商業攝影師,日常工作主要是商品和食物拍攝,某程度上,有打燈,有用PS都不能說是「真」相片。AI和真攝影的分別亦不在乎真真假假,而是效果和效率。已經出現不少免費的app模仿攝影燈光光影,應用在網上廣告,大細太小根本沒分別,就算是印刷廣告這種大片幅相片,大家路過都只會覺得「AI做的」然後走開。

不是我拒絕使用AI,而是AI的效率和成本優勢,讓對專業攝影的需求驟減。上年我都出過一編文章講述「AI係工具,都係一重視覺風格」,當AI成為主流風格,過去大家執著的手工、溫度、技術……都只是過去式的笑話。這讓我不得不思考:五年後,商業攝影這個職業是否還會存在?

又以工業革命為例,根據以色列歷史學家尤瓦爾·赫拉利著作《人類大歷史》中提到,在工業革命前的經濟GDP增長基本上近乎零。正因為有革命性新科技才能稱得上為革命。然而大家可以從文初故事中看到,不論是傳統工匠還是青年工人,都不是革命中的勝者。

每一個時候都有新的技術,帶來新機會,同時引來新問題。技術革新從來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我不是宮崎駿,連宮崎駿的說話都一笑置之的時代,我又何苦執著。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在這場革命中不斷適應。

© 本文由作者【李安留言】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