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也要聰明一點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5年3月31日
離職是一場精心策劃的告別式,有人說離職像分手,既要優雅退場,也要記得華麗轉身,把散落的彩蛋留給自己。
離職前三個月,我開始在行事曆畫圈,如同行軍般計劃一切。首先,圈住了農曆年後的開工日,那是上司剛收完紅包、工作不多,心情最接近人類的時刻,正如與他說清楚。我不願像某些人離職時狼狽和尷尬,聰明的離職者深諳「時機」、「話術」和「假期」的重要性。
我發現每年五月正是最佳時機,年終獎金已入口袋,而公司新年度的計劃才剛起跑,也恰恰收割五月那串連假。我的工作日曆上,補假標記滿佈日程,像貪吃蛇遊戲裡的加分水果,一顆接一顆,直到通關。
離職從來都是下棋而非拔河,正是鬥智而非鬥力。「下週三下午三點,能佔用您十五分鐘嗎?」我在Teams向老細敲出離職的預告。「下週三下午三點」—這時間經過精密計算,週三的神奇魔法既脫離了週一對未來的焦慮,也不同於週五經過大量工作後的渙散。同時,下午三點鐘的血糖濃度、情緒都讓人類傾向寬容。
最重要的是那十五分鐘的時光,這是十五分鐘的心理學魔法,足夠讓上司擺出紳士姿態,卻短暫到他無法深究離職原因。主管故作鎮定的問:「為什麼要走?」而我,冷靜地回答,並遞出準備好的台詞:「其實在這裡工作很開心,只是想探索新領域,真心感謝在這裡的成長。」生平第一次官腔地說出那些話術模組,用了「充電」、「探索」和「感謝」,取代了內心的聲音—「低薪」、「內鬥」和「沒未來」。這些貌似世故卻沒有任何內容的說話,像端出一杯半糖的手搖奶茶,甜度適中得恰當,但同時微苦得隱晦,入口不致於傷身。十五分鐘過後,我以工作繁重的藉口離開了。
在離職前的前兩週,我微笑地向HR申請了「剩餘補假+週末」的套餐。我在正式離職前已圈住所有公眾假期,於我而言,離職前清假就像在一條未知的方程式面前,嘗試解開地球的新物理現象一樣重要。當同事在群組哀嚎時,我用假期作為了自己的隱形斗篷。香港打工仔的終極浪漫,就是把紅日補假當LEGO,在離職前搭出最長的擋箭牌。離職是門藝術,年假把不同的公眾假期串起。四天連假以及公眾假期的加乘作用像魔法,把零散的休息時間變成迷你黃金週。
辭呈已遞,我開始練習心態調整,每天早晨對著鏡子說三次:「這不是我的公司。」茶水間的八卦不再讓我豎起耳朵,會議室的刀光劍影、六國大封相也成了默劇。
到了最後一天,我在一串串慶祝、相送、演技、不捨、解脫之間徘徊,送出華而不實的「散水餅」。菠蘿包太寒酸,馬卡龍又顯造作,最後選了老字號的合桃酥—夠傳統不致出錯。交回員工證後,我離開辦公大樓,在馬路前等紅綠燈,手機突然響起了通知聲音。
打開手機,原來是新公司HR發來的入職提醒,而舊同事群組正熱鬧討論著我的歡送會照片,祝我好運。綠燈亮起,我同時跨進兩條河流,卻迷失了方向。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