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歲前的迷茫:在焦慮與成長之間尋找自我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5年3月30日
在三十歲前的我,終於發現了年齡終成為了一道無形的門檻。站在這道門前,許多人如我一樣,會突然感到一陣慌亂。因為事業尚未穩定,單身的感情可能空白,有伴侶的又要考慮下一步。再望望同齡人似乎個個風生水起,而自己卻仍在原地踏步。這種迷茫,不是軟弱,而是對未來的焦慮,「三十而立」是成長必經的陣痛。
而一切迷茫的根源,也許就是來自於社會的時鐘與自我成長的衝突。時間是最公平的東西,可惜在我心目中總是那麼不公平。現代社會有一套隱形的人生進度表,大概是25歲前完成學業,30歲前事業有成、結婚生子,35歲前買房定居……這套「社會時鐘」像一把尺,也是一把無情的雙刃刀。它在無形中衡量著每個人的價值,如果當現實與期待不符時,迷茫便油然而生。
在社會媒體總是報喜的風氣下,看著別人曬升職、婚禮、旅行,而自己好像有一點落後了,那種同輩壓力油然而生。筆者在三十歲前的大關面前,自己竟然還為房租發愁,難免懷疑人生,不斷地自我懷疑:「我是不是不夠努力?」、「為什麼別人可以,我不行?」、「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明知這種思考往往帶來無意義的內耗,卻無法遏止。
不過事實上,社會時鐘只是一種幻覺。筆者曾聽過別人說:「人生的精彩,不在於速度,而在於方向。」每個人的人生節奏不同,有人少年得志,有人大器晚成。正如,比爾蓋茨20歲創辦微軟,JK·羅琳32歲出版《哈利波特》,周潤發到了中年才開始學習英文。
也許,迷茫並非壞事,它反而意味著開始認真思考自己的人生,而不是盲目跟隨社會的腳步。三十歲前的那些日子,許多人面臨轉行、換城市、是否結婚等重大抉擇,害怕選錯路,從此落後於人。「成功」的定義不像數學的畢氏定理般有著既定而準確的方程式。「成功」應該是找到自己熱愛的事,並為之有著勇氣去面對和持續努力的堅持。如果你不喜歡現在的工作,三十歲前轉行並不算晚;如果你享受單身,不必因為年齡而勉強結婚。
許多人害怕三十歲,是因為覺得自己「還不夠好」。其實,成長本來就是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成長後發現,世界沒有自己想像的那麼美好,社會沒有童話故事中那麼簡單。在經歷多少次失敗後,才在走錯彎路的盡頭,終於發現與其焦慮「我還沒達到目標」,不如接受「不完美」的成長。
「三十而立」,就是學習接受自己本來也是不外如是,未必如十歲時幻想自己那麼完美。那天早上,我發現三十歲前的迷茫是成長的必經階段,我的確是不完美,不過我學著接受和選擇自己的路。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