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磅不要輕易減碳水:為什麼控制體重不應忽視碳水化合物的角色

Owen@taekwondowen

Owen@taekwondowen

2025年3月28日

Cover image

在減重的過程中,「少吃碳水化合物」似乎已成為不成文的黃金法則。不少人一開始就戒掉白飯、麵條,甚至水果,並將這些富含碳水的食物視為減重的絆腳石。這樣的飲食策略往往在短期內帶來明顯的體重變化,幾天內就能少掉兩三公斤,彷彿遇上了神奇的瘦身法寶。然而,這種快速下降真的代表脂肪流失嗎?又或者只是表面的假象?更重要的是,這種方式是否符合科學原則,對長期健康是否有利?要釐清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對「碳水化合物」有正確的認識——因為許多所謂的「控醣法」之所以無效,正是建立在錯誤的理解上。

 

碳水化合物不是壞東西,而是多元且複雜的營養群

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並非單一成分,而是一整個營養分類,它涵蓋了我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也是最容易被誤解的食物來源。一般而言,碳水化合物可細分為三種類型:澱粉質、糖類以及膳食纖維。

澱粉是複合型碳水的一種,主要存在於米飯、麵包、馬鈴薯、地瓜等天然食物中,必須經過體內酵素分解為葡萄糖後才能被人體吸收利用。糖則屬於較為簡單的碳水,分為單醣與雙醣,前者如葡萄糖與果糖,後者如蔗糖與乳糖,吸收速度快,升糖也迅速。至於膳食纖維,雖然也屬於碳水的一部分,但它不被人體完整吸收,卻能幫助腸道蠕動、穩定血糖、延長飽足感,對代謝健康至關重要。

在中文語境中,「醣」這個詞常被用來泛指碳水,容易讓人混淆糖與澱粉,進而產生誤會,認為所有碳水都是會讓人胖的糖。其實只要理解不同類型的碳水扮演的角色與作用,便不難看出,並非所有碳水都應該被拒絕,相反地,攝取正確的碳水,對身體反而是幫助而非負擔。

 

想要有效減脂,碳水是推進燃燒引擎的必要燃料

許多人誤以為「不吃碳水」可以直接讓脂肪燃燒更快,但實際上,碳水化合物是身體極為重要的能量來源,尤其對於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是不可或缺。當我們進行有氧或重訓等中高強度運動時,身體會優先動用肝醣(glycogen)作為即時燃料,而這些肝醣正是來自平時攝取的碳水所轉化與儲存。

 

足量的碳水補給能顯著提高運動表現,減少疲勞感,並有助於訓練後的恢復與肌肉修復。若長期攝取碳水不足,身體便會尋求替代能量來源,這往往導致蛋白質——也就是肌肉——被分解來應急,進一步影響代謝效率與體能表現。極端低醣飲食會造成肌肉質量流失,使基礎代謝率降低,讓人陷入「越減越慢」的惡性循環。因此,真正有效的減脂策略,並不是排除碳水,而是聰明選擇對的碳水,讓身體得以維持高效代謝狀態。

 

為什麼斷醣會讓你一週內瘦3公斤?因為你失去的其實是水

低碳飲食之所以風靡,往往是因為它能在短期內帶來令人驚艷的體重下降,但這背後的機制並非脂肪快速流失,而是肝醣與水分的同步排出。人體儲存的肝醣每克會攜帶約3克水分,當你突然停止攝取碳水,肝醣迅速被消耗,連帶著儲存在肌肉與肝臟中的水分也一併流失,體重當然會明顯下降。

 

然而,這樣的下降只是短暫的「視覺效果」,真正的脂肪含量可能沒有太大改變。更令人擔憂的是,當你恢復正常飲食時,肝醣與水分很快就會回補,體重也會「神奇地」反彈,這往往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復胖」了。水分波動容易造成心理挫折,甚至引發飲食失調行為。尤其在社群媒體上,許多標榜「無運動快速瘦」的生酮飲食範例,往往只呈現短期成效,卻忽略了長期執行的風險,包括營養不均、情緒不穩、社交困難等實際挑戰。因此,我們不該被短期數字所迷惑,而應著眼於長期、可持續的健康管理策略。

 

熱量赤字是減脂根本,但吃「對」比吃「少」更重要

科學界普遍認同,減重的首要條件是「熱量赤字」,也就是攝取熱量低於日常消耗。但要達成這個目標,不應只是單純地「少吃」,而是要在營養均衡的前提下,調整飲食組合與生活習慣。以碳水化合物為例,若能選擇升糖指數較低、含有豐富膳食纖維的食材,如糙米、蕎麥、地瓜、南瓜等,就能讓血糖上升較為平穩,延長飽足感並避免暴飲暴食。

 

搭配優質蛋白質來源如雞胸肉、魚類、雞蛋、豆腐等,可以幫助肌肉維持與修復,進一步提高基礎代謝。健康脂肪如橄欖油、堅果、酪梨與魚油,不僅促進脂溶性維生素吸收,還對荷爾蒙平衡與腦部功能有益。整體而言,一份健康的減脂飲食,應該是全面性的營養管理,而非單點式的極端排除。當我們能建立起可持續的飲食與運動習慣,減重才能真正走得遠、走得穩。

 

減重不是作戰,而是一場與身體的長期對話

多數人對減重的想像,總是將其視為一場「與脂肪作戰」的戰役,甚至將某些食物妖魔化,例如碳水化合物。但其實,人體運作是一個高度協調的系統,當我們過度排斥某類營養素,往往會引發連鎖反應,不只讓減重事倍功半,還可能危及整體健康。真正成功的體態管理,是理解並尊重身體的需要,透過飲食、運動、睡眠與壓力管理等多重策略,共同構築一個能長期維持的生活型態。

 

極端的手法不僅難以持續,也往往會因為反彈而帶來更大的心理挫折。因此,與其追求快速見效,不如選擇一條穩健、耐心且友善的減重之路——從學會吃對碳水開始,與身體攜手同行,才能真正走向健康與理想體態的交會點。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