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睡五分鐘?」:一場與生理時鐘的戰爭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職場上的西西弗斯

2025年3月27日

Cover image

「叮——」手機鬧鐘如常在平日的早上震動,這個瞬間我的大腦像天旋地轉。雙手下意識地在手機上滑向「稍後提醒」鍵,內心說了一句:再睡五分鐘﹗貪睡功能是人類科技史上最偉大的發明,沒有之一。當我按下貪睡鍵的那個瞬間,大腦好像會釋放多巴胺,起碼那短短的五分鐘,我能夠反抗一下。不用參考甚麼權威的研究期刊,也知道全球不少成年人曾使用此功能,尤其在而平日每人都不多不少地「偷」到幾分鐘來睡覺,這就是貪睡行為的科學密碼。

都市化、現代化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作息時間和睡眠模式。現在的都市人都不一定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但是大部分人的工作時間都是朝九晚六,再加上通勤時間,七除八扣,自由活動時間實在不多。因此,很多人都為了總在「省時間」的問題上掙扎,在晚上寧願不睡都要刷社交媒體,當中的快感源於形成了生理層面的成癮循環。同時,每個人都不一樣的,大家有著不同的先天生理時鐘,有早型人,也有夜貓族,要求夜貓族強行早起,相當於每天經歷輕微時差,存在2-3小時差異。慢慢地,這種社會結構就會催生的睡眠小偷。

雖然,這種碎片化睡眠的確對身體不好,這種斷續補眠,在心理上有了補償的感覺,卻令身體反而加劇疲倦的感覺。再睡五分鐘,就像微波食品總標註「加熱三分鐘」,我們將生活拆解成零碎單位,只是五分鐘,即管等等,先不管到底五分鐘的睡覺質素如何,但起碼在時間上我們是賺到了。

在現今的社會上,睡眠本身就是經濟,而且正是慢慢蓬勃發展起來。都會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愈來愈好,由智慧手環監測深眠質素,過萬元的記憶棉床墊,到褪黑激素軟糖、各式各樣的補品熱賣,也許說是說明了資本主義將休息轉化為商品。筆者也經歷過這個階段,就是不斷加班為了賺得越多,但是睡得越少。到了月底拖著累到不行的身體再用薪水買回破碎的安眠。

其實那五分鐘,睡眠質量之差,腦海不斷地浮現今日將會面對的問題,我只好盯著天花板,不斷計算如何實現最短通勤時間。人類與時間的戰爭永無休兵之日,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情況下,五分鐘的妥協只能是最後的防線。

第四次貪睡後手機又響起了,不過最終讓我爬起床的,不是毅力,而是膀胱壓力。

© 本文由作者【職場上的西西弗斯】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