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支本集結 市場新景象

李安留言

李安留言

2025年3月27日

Cover image

月初戶戶送撤出香港,引來城內熱烈討論,一方覺得市場就是價低者存,另一方就認為內地資本正改變本地市場。而短短一個月,京東集團在旺角打正旗號在豐澤旁邊大字宣傳,益街坊,大平賣。衣食住行娛樂,就是現代人的消費範疇。而衣,有淘寶京東;食,有Keeta;住,有恒大集團(雖然都買唔起);行,有高德打車。所過之處,寸草不生,大家看到結業潮一浪接一浪就知道。到底本港小店可以如何自處,而對本地人又有甚麼影響到?

 

點都平唔過人 點打

 

試幻想自己身處Iron Man I世界,Tony Stark最強大的對手極其量都只是自己用爛銅爛鐵打造的MK I。現實上你我都不可能是Tony Stark,只是手拿左輪手槍的小戶,但對手就是可以無限差電的Iron Man,連威脅都說不上,就是如此暴力。京東集團出招,如果消費者發現在京東消費後,有平台比自己價格更平,就會補償差價。根本連價格戰都稱不上,是趕盡殺絕。更不說其他優惠如「一件包郵」等等(打太多可能變相賣廣告)。

 

在小弟上一編文「袋鼠撤出香港」都有提到,內地資本擅長改變市場消費模式,打擊對手壟斷市場,加上和港府政策有緣有份地不謀而合。相對大型的集團如戶戶送/HKTV MALL等等都出現赤字或退出市場等問題,更何況是小店。而香港商店最為人詬病的是,一是租貴,二是在商店賣淘寶貨。事實上,絕大多數本地商店,不是賣國產貨,就是原材料來自中國。所以反思一下,結業被淘汰不是新奇事,因為自己和對方的貨物是一樣的。

 

END GAME OF MADE IN HONG KONG 

 

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物資人力都世界第一。香港零售走下坡不是淘寶網購所引起,而是一個童話的結局。自上世紀都有香港從內地入貨,重新包裝出售發蹟,他們的成功主要是因為當時沒有太多方法得到貨物,第二就是經香港店家金睛火眼下,商品質素有所保證,這個是品牌的力量。事實上以前在中國或外地購物都有風險,例如買到次貨、火牛因電壓不同做成意外等等。而減低風險正正是品牌的價值之一。然而在網購方便,而本地貨和外來貨質素漸漸拉近的情況下,才是本地市場失色的最大原因,後果是,香港品牌會從此消失。

 

本地和內地消費模式畫一好像沒有太大問題,橫掂香港人睇價錢多於質素,香港品牌消失對港人又沒有太大影響。而在我本人而言,最大問題是,市場將會失去活力。試想像下如果政客沒有對手,市民只有支持和反對票,社會在選舉期間會怎樣?會平靜,其實某程度上會減少互叫口號的噪音問題。本地市場好似至少還有服務業。但是當最大的店舖獨大,市場就會失去競爭,打工的沒有東家西家可選,宣傳更不用去花錢盡善盡美。商業世界環環相扣互相影響,失去製造業零售業,下一個行業可能就是大家的產業。

 

又再三重申,市場並非二元對立,幫襯誰不幫襯誰沒有對錯之分,而是在於選擇,大家的選擇成就大家的市場。有得揀你至係老闆,但是市場好像慢慢變得沒有選擇,人民都不需要選擇。引用鄭立先生的《窮人經濟學》中提到,「窮人的經濟不是發達的問題,是存亡的問題,經濟學可以是存亡問題……經濟不一定是講怎樣發大財,也可以是怎樣在短缺,蕭條,崩潰當中生存下來,為將來的危險做準備……」

© 本文由作者【李安留言】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