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令人神往,後來物轉星移——《地。—關於地球的運動—》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3月22日

Cover image

《地。—關於地球的運動—》動畫版改編自魚豊的同名漫畫,近日播映完畢,若用幾句概括評價,它是敘事頗成功和破格的作品,可惜沒有把敘事方式貫徹到底,造成很大缺陷。動畫版與漫畫原著部分內容、表現手法或許不同,亦有所承襲原著,這會令部分讀者認為動畫沒有跟從漫畫,所以《地》這部作品本來沒有問題,或者動畫之缺失,在於跟從了原著,因此責任在原著。這些都不成立,我曾探討動畫、漫畫應該視為不同作品觀賞,詳見此︰https://hkese.net/article/593673

 

敘事巧妙︰悲壯的日心說

 

《地》的故事由十二歲少年拉法路(Rafal,ラフャウ)醉心於天文學展開,拉法路生於十五世紀的波蘭,當時羅馬天主教會的勢力極強,政治、學術、百姓生活深受影響。故事講述教會認定日心說(動畫中稱「地動說」)牴觸宗教,並設異端裁判所,逮捕、拷問、處死傳播日心說、收藏相關書籍的人。拉法路巧遇一名日心說理論者曉拔(Hubert,フベルト),竟受他薰陶,推翻過往所信,轉而認可日心說。拉法路被揭發研究日心說,遭逮捕,至死不屈,並預先收藏毒藥,在監牢飲鴆自盡。拉法路之死只在第三集,少年主角在作品初段命殞退場,可謂令觀眾目瞪口呆,打破絕大部分作品主角在全作品出場的慣例。

 

「謀殺主角」貫徹全部《地》,拉法路死後,主角的崗位由僱傭格鬥士柯慈(Oczy,オクジー)和修士巴德尼(Badeni,バデーニ)接替,他們在第十四集死去。然後故事由學者兼地下組織首領尤蓮達(Jolenta,ヨレンタ)、組織武裝成員舒密(Schmidt,シュミット)以及貧民杜拉卡(Draka,ドゥラカ)繼續展開,三人分別在第二十、二十二和二十三集身亡。最後部分為第二十四、二十五集,主角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艾拔.布魯錫夫斯基(Albert Brudzewski),他是唯一沒有在故事中死於非命的核心角色。

 

論創新,推進劇情的重要角色接連死亡,足以按此劃分作品不同部分,相信在任何載體之作品均屬罕見。論敘述表現,這種主角個個倒下的敘事,巧妙在於它與主題緊扣一起。關於《地》的主題,可有不同解讀,其中故事結構和情節顯著呈現的有兩點︰一、日心說由眾多先賢努力下,點滴累積而成,其中包括至死不渝的堅持。二、人類求真的嚮往,力量大得超乎想像,甚至可以排除萬難,箇中純粹教人動容。主角的死代表他們為堅守日心說,不惜犧牲性命。日心說的火種縱然微弱,每次遇上挫折時,總留一點星火,燃點下一把火炬。下一批人多半不瞭解上一批人探尋日心說的歷程,但就在靈光一閃,洞察日心說或許成立的一剎那,宛若在夜空發現明亮的孤星,就孜孜不倦挖掘下去,不能自已。發現、受害、繼承,是本作各個角色的經歷循環,烘托日心說之建立,實乃「一將功成萬骨枯」,突顯追尋真理的壯烈和偉大。

 

日心說成為人類共同的偉業,並不單由主角撐起,配角也起重要作用。第一部分拉法路的啟蒙老師是「異端者」曉拔。第二部分柯慈能把日心說和相關著作傳給具備天文知識的巴德尼,始於他押解一名「異端者」,途中竟受他啟迪。然後同伴格拉斯(Gras,グラス)冒死也要柯慈把訊息流傳開去。同一部分尾段,尤蓮達被打成異端,異端審判官西蒙(Simon,サイモン)敢於抗命,偷偷釋放她,此後亦被處死。第三部分尤蓮達、舒密、杜拉卡固然步入墳墓,同時「異端解放戰線」多名成員眾志成城,壯烈犧牲。在劇中這類過場人物上演時間短,好些甚至連姓名也未經交代,但若非他們,日心說的故事中道而廢。一方面既顯示日心說由有名志士和無名英雄的屍骨堆疊而起,另一方面呈現他們為信念奮鬥的不屈意志、高潔靈魂。可以說若不以眾人逐一喪命推進劇情,表達上述主旨的力度不足。敘事與主題緊扣,正是《地》做得出色之處。

 

狗尾續貂︰言說浪費劇本

 

若以相同敘事手法,穩妥講完故事,《地》會是近年罕見的佳作。可惜在第三部分中段開始,敘述能力走下坡,到最後達到不忍卒睹的地步。劇中多次加入長篇對白,意圖引領角色思想、行為上的轉變,推進劇情,包括舒密押送杜拉卡時,在車上討論世界觀;尤蓮達接見杜拉卡,剖白探索日心說的心迹;最過份莫過於挪法(Nowak,ノヴァク)在火燒教堂,臨終時看見拉法路的靈魂,並與之對話,中間包含意見相左的言論。絕少人有資格猜想彌留之際的意識如何,看見異象尚有可能,但該等異象作為非常具象的實體,並且與將死之人辯論,有多合理,看倌自可判斷。挪法臨死睹異象,敘述目的則很明顯,就是交代他終於知悉女兒尤蓮達也為日心說付上性命,對於自己畢生逼害日心說論者回心轉意。為達此目的,編劇竟然安排一段生硬的情節。

 

上述長篇大論的對白,除了挪法那段屬超自然外,其他出現於兩個素不相識的人,竟也交淺言深,似乎令其中一方聞言感動,作出往後行動,但編劇的意圖更像鋪排金句,該等講經式的對白往往在末後插一句創作者認定的警句,角色說出時配以扣人心弦的音樂,該集又以該警句為標題,如此安排幾場講經會的意圖更鮮明。

 

動畫以至其他影視作品是以影像、聲音,甚至觀影場所的佈置,說故事、展現內容。作品優劣之判定,其中一大部分取決於內容與形式有多大程度的配合。動畫的對白重要,但不能成為展現內容的主體,否則根本毋須以動畫這載體表現該等內容。第二十五集在這方面的表現更差劣,該集尾聲講述艾拔在路上聽見「關於地球的運動」這一書名,心想是其他星體運動,而非地球,但轉念一想,地球公轉也非絕不可能。那時畫面是艾拔定晴沉思,頭上出現一個對話匣,內含一個大問號,這是兒童漫畫生怕讀者不明白的手法。此後畫面轉成黑底白字,由旁白講述艾拔在大學進修、授課,以至啟迪哥白尼。一部上半部敘事嚴謹且別開生面的動畫,竟以廣播劇形式告終。

 

《地》一口氣製作並播放二十五集,與很多動畫先製作一季十二集,觀望收視再決定是否製作下去相比,已算具備勇氣。如今製作方沒有精彫細琢最後部分,未知是否礙於經費有限。謹祈動畫業者在考量是否值得投資在藝術表現時,知道世上不少觀眾認真看戲。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