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到底要幾分鐘才有用?破解「至少30分鐘才有效」的迷思!》

Owen@taekwondowen
2025年3月22日
你是不是也曾經這樣想過:「啊今天睡太晚,只剩15分鐘出門,乾脆不運動了!」
或是加班加到天昏地暗,滑開健身App看著「最少運動30分鐘」的建議,直接默默關掉App,然後轉頭躺平?
這些場景我們幾乎都經歷過。畢竟在一天只有24小時、事情又排山倒海而來的現代生活中,「運動」常常是第一個被犧牲掉的項目。尤其當我們被灌輸「少於30分鐘沒用」的觀念時,更容易覺得:「乾脆省下這些時間,回家倒頭就睡,還比較實際。」
但是,我們是不是太相信「30分鐘」這個神奇數字了?難道只有30分鐘以上的運動才會對身體有益嗎?如果我只剩5分鐘、10分鐘,還有必要動嗎?其實,科學研究早就給出了答案。
忙到沒空動?你不是唯一一個
先別責怪自己沒時間運動,因為你並不孤單。
在現代都市生活,通勤族早上擠交通,晚上加班到天黑。回到家還有家務、家人要顧,甚至連坐下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哪還有餘力做所謂的「完整運動」?有研究顯示,亞洲地區的都市工作者平均每週工時超過45小時,再加上交通、家庭等瑣事,真正能留給自己的時間少得可憐。
政府與健康機構提出的建議雖然出發點是好的,像是「每週累積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這樣的標準,聽起來也很合理。但問題是,當現實生活無法配合這個理想,我們很容易出現「做不到乾脆不做」的心態。這就是所謂的「全有或全無」思維,最常讓人錯失改變生活的機會。
但事實上,短時間運動也能有效果,甚至對初學者、忙碌族來說,更容易持續,長遠來看反而更有幫助。
科學怎麼說?少少時間也能見效
不是在安慰你,也這不是雞湯,而是紮紮實實的研究數據。
現代運動科學已逐漸打破「必須連續30分鐘」的觀念。其實只要有動,無論幾分鐘,都對身體有好處。這點不只是理論,而是來自實際的實驗觀察與數據分析。
研究一:10分鐘的高強度運動 vs 30分鐘慢跑
來看看加拿大McMaster大學的一項研究。由運動生理學家Gillen與Gibala所領導的團隊在2014年進行了著名的實驗。他們找來一群健康但久未運動的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每天做3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如快走或慢跑),另一組則每天只做10分鐘的高強度間歇訓練(HIIT),其中真正「拼命」運動的時間只有60秒。
實驗持續幾週,結果出人意料——兩組在心肺耐力、胰島素敏感度與肌肉功能上的進步竟然幾乎相同。也就是說,即便總時長差了三倍,身體的反應卻差不多。
這項研究徹底顛覆了「必須運動很久才有用」的傳統觀念,也讓HIIT成為忙碌現代人的救星。
研究二:把運動「切成小段」也有效
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NIH)在2021年發表的一項大型研究更進一步挑戰了「連續運動」的迷思。他們分析了數萬人的活動資料,發現無論是一次做完20分鐘,還是分成3次各7分鐘,只要總量達標,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與全因死亡率的效果一樣顯著。
研究指出,零碎的活動累積,只要強度夠、次數多,也是有效的。例如早上趕車快走幾分鐘,中午爬樓梯,晚上拉筋或快走一圈,加起來超過20分鐘,也算數。
這也意味著,你不需要把運動當成一件「必須排時間、換衣服、打卡健身房」的大事,而是可以隨時隨地融入生活的微行動。
為什麼我們一直被「30分鐘」洗腦?
這就得追溯到公共衛生宣導的歷史背景。
美國CDC(疾病管制局)與世界衛生組織在1990年代為了讓大眾容易理解與遵守運動建議,便將「每週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簡化成「每天30分鐘」。這個建議雖然在推廣上確實達到效果,但也不知不覺讓人誤以為:低於30分鐘的運動就不夠格、不值得做。
這種簡化的標準在某些情境下有用,比如提醒久坐族要起身動動。但在實際生活中,它可能反而製造了壓力與門檻,讓許多人因為「沒時間一次做滿」而乾脆放棄。
事實上,2020年美國《身體活動指南》已經更新立場,明確指出:即使只有幾分鐘的活動,也優於完全不動。 重點在於總量與持續性,而不是每次運動的時間長短。
別再拖了,5分鐘也能改變身體狀態
說到底,運動最困難的不是做「多久」,而是「開始」。
有時候我們並不是沒有能力運動,而是被「起跑點」嚇退了。覺得一定要全套上陣、有時間、有裝備才算數。但其實,改變從來都不需要那麼戲劇化。你只要從日常的小動作開始,把運動當成一種「自然插入生活的習慣」,就已經邁出改變的第一步。
以下是一些具體做法,讓你在最小單位內,也能創造最大收穫:
早上起床時做伸展操,配合5下深蹲:喚醒交感神經、提升血液循環,比咖啡還提神。
午餐後利用公司樓梯走5層樓:促進血糖代謝、減緩餐後昏沉感,還能避免飯後久坐。
晚上刷牙時單腳站立,練平衡+靜態拉筋:預防跌倒風險、放鬆緊繃肌肉,一舉兩得。
睡前來個5分鐘TABATA訓練或原地踏步:幫助進入深層睡眠,還能消耗些許熱量。
這些活動看似微小,卻能一天天疊加出改變體質的效果。
該反省的不是「有沒有30分鐘」,而是「你是否願意開始」
你可能以為自己缺的是時間,其實真正缺的是「開始的勇氣」。
很多人誤以為自己要做到「完美」才值得開始運動:今天狀態不好、時間太少、天氣太熱、沒穿運動衣——於是就順勢說服自己「還是明天再說」。但這種完美主義其實是阻礙健康的最大絆腳石。
真正重要的不是一次做多久,而是今天你是否多做了那1分鐘、多走了那10步,甚至多停下來想一想:我能不能動一下?這些不起眼的選擇才是身體變好的起點。
小提醒:短時間運動仍有幾項注意事項
當然,我們並不是說「短時間運動萬能」。而且也有幾點值得提醒:
如果運動強度太低、總量不足,效果仍有限。研究(Ekelund et al., 2019)指出,久坐時間過長,即使有短暫活動,仍須足夠的總體活動量才能抵銷危害。
高強度間歇訓練對某些人來說風險較高,尤其是患有心血管疾病或關節問題者,建議進行前諮詢醫師或運動專業人士。零碎運動雖方便,但也需要自律與規律性,否則容易變成「想到才動一下」,效果不穩定。所以,我們不把短時間運動當作終點,而是看作習慣建立的起點。
結論:時間短 ≠ 沒效果
結論很簡單:動起來就對了。
多項研究、官方指南都已指出,只要你有持續活動、規律動起來,即使一次只有幾分鐘,也能對身體產生正面改變。運動的重點,不是總共做幾分鐘,而是你是否有讓它成為「日常的一部分」。
你不需要等週末空檔,也不必等到心血來潮去健身房。只要現在起,站起來、動一下,這就是身體改變的第一步。
下次再問自己「今天沒30分鐘,還要不要運動?」不妨改問:「我現在有沒有5分鐘,能為自己做點什麼?」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