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你的人際關係 先要守護你自己

你是哪一型呢!
你是哪一型呢!

大家試試留意你身邊的人,仔細留意他們的言行,不難發現在一個團體中,定會有以下特徵的幾類人:
 
1. 言行有點退縮,傾向迎合他人、體恤別人,遇到嘲笑也是只是笑笑而已,常「被牽着鼻子走」;通常「有求必應」,總是被評價為「非常好的人」或標籤為「好人 」。


2. 態度有點高高在上,語帶攻擊性,操控性強,甚至冷嘲熱諷,讓人感到不受尊重和難以溝通。


3. 遇上攻擊未必會直接反擊,表面上似是柔弱的受害者,但通常會「兜個圈子」迂迴地反擊。


4. 以尊重和溫暖的態度進行溝通,在不攻擊他人下表達批評或拒絕。
 
作者安潔拉・森任職於英國國民諮商所「公共心理治療中心」(IAPT)15年,是位資深的專業治療師,她發現很多人在關係與溝通方面總是傾向自我責怪、並受他人左右,導致焦慮與不安反覆啃噬心靈。她透過不同人常見的溝通方式分為4大類。讓我們來上下拼對一下,原來:

1. 被動軟柿子型:內心委屈卻難以宣之於口,常被認為是「好欺負」


2. 推土機攻擊型:強勢的溝通者


3. 繞圈子被動攻擊型:以受害者自居的間接攻擊者,慣性「指桑話槐」


4. 健康果斷型: 清晰表達內心感受,讓對方理解
 


你又是以上哪一類人呢?
 
我相信自己屬於高敏型人士,總不希望自己的言行舉止對其他人造成傷害,心底也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同。為了維持關係,有時不惜掩飾自己的真實感受,口裡說着「沒關係。。。」,其實內心已萬馬奔騰 ——不是憤怒得要命,就是被傷個遍體鱗傷。。。着實可憐。這正是「被動軟柿子型」的特性。
 
書中提到諮詢者芝賢是一名「被動軟柿子型」的溝通者,她剛面對升職試失敗的挫敗,正渴望得到朋友安慰,卻換來朋友冷冷一句:「是不是因為你惹到誰,或者看起來好欺負?公司內部的權力鬥爭也很關鍵,但這些你不太懂吧!」
 
結果,芝賢當然感覺受傷,還未愈合的傷口,一下子又添新的傷疤,她便想:「說到底還是我的問題吧!果然我還是做不到。。。」她心想朋友是少看自己,非常憤怒。

可是,本着「不能傷害到他人的感情」,她強忍心裡的憤怒,轉移話題,當成甚麼事也沒有發生似的,可是不一會她難以忍受就藉機離開。芝賢心中十分難受,愈想愈負面,也為自己沒法反擊而懊悔。
 
我讀着芝賢的經歷,很有點感同身受呢!因為自己曾經也像她一般被人被動攻擊,卻因顧着維護友情,也因為缺乏溝通技巧和自信反撃,而落得傷痕纍纍。
 
也因此,我曾經很羨慕「推土機攻擊型」的強勢溝通者,以言辭壓倒別人,改變軟弱的形象。可是,原來兩者均不是健康的溝通類型,兩者都會對人際關係產生負作用。
 
作者建議我們必須採用有效溝通說話技巧 ,也要調整我們的思維。

 
♥️讀懂自己的心
 
溝通前,先了解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使用「我」為主體的句式:

想法:我的想法是… / 我覺得…

情感:我感到… / 我的心情…

需求:我希望… / 我需要…
 


♥️避免指責性的語言
 
以「你」為主的句式,往往讓對方感到被攻擊。例如,如果直接說「你總是遲到」,很可能會激起對方的防禦心理,讓爭論升級。相對地,可以試著說:「我等了你一段時間,感到有些失望。」這樣的語句較難令人反感。


 
♥️透過讚美提升雙方的自尊感


 
「謝謝,做得真好,我愛你......」

「真的好久不見,你今天看起來氣色很好耶!這件夾克很適合你。」

「在部長強而有力的帶領下,這次的案子也順利完成了。」

 

透過互相稱讚,製造出和樂氣氛。稱讚所承載的是「做得好、很珍貴、有價值」等訊息,也就是提出某人性格或行為上的優點,認可其價值,並讓彼此的關係「破冰」(Ice Breaker),進一步打開對方的心。
 



這本書對我來說相當有用,尤其是我這些性本內向、不擅長拒絕的高敏感一族。人際關係真是你和我一生的課題。所以,我何時也認同著名心理學家阿德勒所言:「人類所有煩惱都來自人際關係。」
 
期望你能透過這本書的理論和練習守護你的內心,讓自己真正強大起來。共勉之。
 

© 本文由作者【nadnadlove 愛書.愛寫作.愛生活】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