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縮影︰翻新街市檔,面臨結業潮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5年3月8日

圖片來源︰www.info.gov.hk
圖片來源︰www.info.gov.hk

某日我在常去的街市購物,與檔口老闆閒談幾句,意外得知好些街市營業狀況,竟然發人深省。

 

我在一個雜貨檔購物,過程中眼見隔鄰檔位原來落閘,有一人托起閘門,進內拿出一大包凍肉,再拉下閘離去。那人是同一座街市內凍肉檔的職員。我對這狀況感好奇,隨口問雜貨檔老闆︰「這檔原本不是賣水果嗎?現在變成貨倉?」雜貨老闆是一名精神尚好的老翁,瞇縫的眼睛前架著眼鏡,略帶發福,他低聲說︰「沒生意就做貨倉了。開在這裡哪有生意?」他稍微轉身指指街市外續道︰「看看外面檔口,鋪面又大,貨又便宜,這裡的水果檔怎夠他們爭?」本來位處雜貨檔同一條巷有三個水果檔,現在全數結業,變成連封三道銀閘,何其冷清。這狀況的源由可由三年前街市重建說起。

 

那座街市由政府管理,一九九二年落成啟用,三十年後,檔主和顧客認為通道狹窄,設施老舊,經營和購物都不便。同時政府斥資二十億翻新全港街市,結果該座街市就在二零二二年春季重建,歷時一年。重建前各檔口種類繁多,包括肉檯、菜檔、果檔、海鮮、凍肉、雜貨、花店、鑰匙五金等,人流暢旺,生意應該不俗,檔口極少易手。街市重建自然不能營業,一年後街市再度啟用後,檔主還會回來營業嗎?結果不足一半重返街市,光景亦今非昔比。

 

雜貨檔老闆所言「外面」的水果檔又如何呢?它們一檔面積相當於街市翻新後一檔的兩倍,水果種類多,價格低廉,質素談不上優良,店員服務方式間中遭街坊投訴,對不少顧客而言,這類水果檔的產品算是物有所值,令它們貨如輪轉。新街市的水果檔所賣的水果質素較高,算是中價或以上水準,間中有售特色時令水果。可惜區內本有高檔水果店,又有幾間集團式超級市場,於是新街市的水果檔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貨物質素和價錢,未能招徠久別街市的客人。

 

雜貨檔位處街市門口,正對屋邨公眾地方,附近排列老闆口中異常吸引的水果檔,以及不屬政府街市的濕貨檔,不少街坊途徑買餸,熙來攘往。我再問老闆︰「寶號生意好一點吧?」豈料老闆告知︰「不好啊,多做幾天就結業了。」原來街市重建後,生意無復以前,加上老闆自感年紀老邁,終日看檔容易疲勞,乾脆退休。

 

街市改頭換面,在於老舊、有礙營商,翻新過後,通路廣闊,地面乾爽,多處設洗手盆,洗手間光猛清潔,增建斜路以便老人出入,街市外還有更勝公園的長櫈。開幕之初,街市舉辦抽獎送禮活動,在內買滿一定金額,就獲贈小禮品,還可玩個小遊戲,即可抽獎,甚至曾設打卡點。凡此種種,不可謂沒有努力經營。兩年過後,商戶離場,慨嘆生意淡薄,何也?

 

若要獲取精確答案,應該搜集檔口營業數據、顧客消費習慣和意慾等資料。觀乎目前環境證據,這座重建的街市彷彿香港的縮影,就是人去樓空,競爭力減弱,力圖重建,但只能做週邊修補,無力回天。試想街市生意暢旺的基本因素是甚麼?就是物美。且看楊屋道街市,過往十年不時有跑業績的議員聲言為檔戶爭取權益,要求政府加裝冷氣,部分檔戶低聲反對,就是擔心安裝冷氣需時,動輒重建,日後生意如何不能保證;反觀沒有冷氣的楊屋道街市已是濕貨價廉物美的代表,荃灣中產階級增多,也不嫌那裡環境差劣,亦有不少區外居民前往買餸。畢竟在街市買餸不似逛商場,購物意圖不同,期望的體驗自然相異。

 

不是說複製另一個楊屋道街市就成功,或任何街市重建必定衰落,只是本來大眾集中購物的場所面對翻天覆地的轉變,必有風險和代價,是輕是重、由誰承受還看各因素的互動,作出這種意圖「破局」的舉動前,務必三思。搗毀的也不是花盡心思擺弄繽紛,粉飾櫥窗,足可自吹自擂又治又興的。

 

最後我略盡綿力多買些需用品,算是儲糧,一張鈔票付予老闆,謝絕老闆找贖的幾個零錢。老闆拍拍我肩膊,誠懇致謝。謹祝他老人家安享晚年。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