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半日也找不到」,剛果傳聞告訴我的事

海中地職人
2025年2月22日
短短半日,我體會當今資訊流通的奇妙和局限。二月二十一日,我在網上尋找寫作題材,其中一個到訪的網站為 YouTube,它在首頁展示一段國際新聞片段,今次網絡搜尋之旅由此而起。
片段由美國基督教媒體 CBN News 製作和發佈,題為 70 Christians Reportedly Beheaded in Congo - Why Is the Media Silent?(剛果七十名基督徒被斬首,傳媒何以沉默?https://t.ly/d2aWU),簡述剛果民主共和國(下稱「剛果金」)發生一宗屠殺事件,二月十三日,東部城市卡桑加(Kasanga)七十名基督徒疑被武裝組織斬首處決。影片由 CBN News 的主持訪問一名曾居於剛果金的編輯,由受訪者講述當地狀況,以及為何西方傳媒不報道這宗屠殺事件,終究沒有進深報道,也未交代消息來源。
我希望知道更多,並參考其他傳媒的報道,發現的確極少傳媒提及此事。搜尋過後,發現《新聞週刊》(Newsweek https://t.ly/0NSeH)報道,它好歹也是老牌傳媒,一看就見內文引述其他組織的文章以及不同社運人士、相關群體在社交媒體的言論,亦非事件本身。《新聞週刊》引用的文章來自基督教慈善團體 Open Doors,以及「多個團體」,並提供連結。
順藤摸瓜,下一步自然造訪 Open Doors https://t.ly/bD40I,內裡的報道果然較詳細,但引述的消息來源是「當地消息」(field source),受訪者也是匿名或用假名的。當然可理解剛果金局勢緊張,如涉宗教、族群逼害,傳媒為保障消息提供者的安全,隱沒身份也是恰當。然而對於閱讀新聞的人來說,面對單一消息來源,而且該來源無法查證,則至少難以確信所接收的訊息真確無誤。
上文提及《新聞週刊》還聲稱「多個團體」報道事件,我就按下連結一探究竟,徑往名為 Aleteia 的天主教新聞網站 https://t.ly/MbkVU,文章以法文寫成,而法語是剛果金的官方語言。其中引述的消息來源竟也是 Open Doors。
至此消息的連結網織成:CBN News 沒有交代消息來源,Open Doors 引述不具名的當地消息,Newsweek 引用 Open Doors 和 Aleteia,而 Aleteia 也引用 Open Doors,可說按上述所得,追溯至 Open Doors 是盡頭。
幸得拜讀區家麟《二十道陰影下的自由︰香港新聞審查日常》,才稍具核查資訊可信度的意識,設想自己是再尋常一點的百姓,我或許就如 Newsweek 所列人士,旋即在社交媒體轉載內容,表達對事件的看法。方今可靠的資訊不多,轉載和個人意見之數量已足可匹配,甚至超越,歐美、非洲以及我身處的亞洲,通過電纜竟可接通一起。資訊傳遞迅速且廣泛,已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這是半日內我體會資訊流通的奇妙之處。
然而,正如上述,單憑坐在電腦屏幕前,我無從瞭解卡桑加的實況,以嚴謹看待訊息的態度觀之,我最多只是知悉傳聞,而不能自認讀過新聞。與我情況相類的人不難找到,每人都可能自認瞭解地球另一端的一樁慘案,發表議論。文字、語音、影像的材料可以反覆生成,但質素(包括訊息是否準確、涵蓋範圍是否充分、選取的材料能否助人接近真象等)卻低下,上文已交代為何現在只取得有限報道,更甚者是任何人都建基於片言隻語,就編寫萬語千言。在如此資訊汪洋載浮載沉,最終獲得甚麼?
相關報道還指稱這是源於當地武裝組織所為,與鄰國盧旺達和剛果金爭奪礦產攸關,惡劣情況或會持續,倘若真確,分明是人道危機,為何傳媒仍不積極跟進?原來資訊流通的同時,傳媒和大眾都精於選擇,就是維持既有的閱讀習慣,關心一向所關心的,其他就輕易捨棄。非洲中部的貧窮國度,武力鬥爭三十年,政局持續不穩,看來十年如一日,或許就稱之為沒有新聞價值。既然如此,放諸我們手上一機,資訊流通有否增益新聞價值?沒有,結果我們更多吸收茶餘飯後八卦資訊,例如哪裡街頭路人起衝突、哪個網絡名人有婚外情、哪裡隱世小店面臨結業大排長龍。同樣價值微薄的資訊,我們竟也關心;一萬公里外多少人遭殘殺,就是「沒有新聞價值」。這是方今資訊如光似電傳送,仍未能克服的限制。
近年處處有人憂慮人工智能取代人類,所謂取代,就是人工智能做得比人更好,以智性範疇而言,就是人工智能比人類更聰明,思考更精密。互聯網時代伊始,人類更易接收資訊,同時訊息自會映入眼簾,有條件變得被動。人工智能時代來臨,人類再不主動積極,動腦筋花心思,被人工智能取代,只代表運算晶片比人更有作為人的價值。今次找寫作題材不算成功,還望總算動過腦筋。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