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菲定律與溝通談判:當我們談戀愛時,我們其實都在談判

Owen@taekwondowen
2025年2月13日
你有沒有試過這種感覺——剛剛還好好的,怎知道一句話說錯了,對方臉色一變,整個晚上都不對勁?或是約好八點吃飯,結果你準時到了,她卻回你一個:「我還在弄頭髮,等多十五分鐘啦」,然後這十五分鐘,最後變成半小時?如果你有這些經歷,恭喜你,你已經領略了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的奧妙——「如果事情有可能出錯,它一定會出錯,而且還會選擇最麻煩的方式出錯。」
墨菲定律並不是純粹的「倒霉法則」,而是一種提醒我們要為最壞情況做好準備的心態。而這種心態,在伴侶相處、職場溝通,甚至商業談判裡,都可能是讓你「死裡逃生」的重要關鍵。
「為什麼每次都這麼剛好?」—— 墨菲定律的日常應用
你發現沒有,當你越趕時間,事情就越不順?越不想吵架,話題就越容易偏向地雷區?這不是宇宙在跟你作對,而是因為人在「不安的狀態」下,往往會放大問題,而問題又往往會剛剛好地發生。
舉個情侶的例子——
假設某天你心情特別好,打算請另一半吃頓好的。你滿心期待地問:「今晚想吃什麼?」這時候,墨菲定律就會發威,對方一定會說:「隨便啊,你決定。」
但當你信心滿滿地說:「好!我們去吃燒肉吧!」對方卻又皺眉:「可是最近好像吃太多肉了,不如換個口味?」然後你再提「意粉」,她又回:「剛剛午餐才吃過……」最後,你發現自己陷入一場長達半小時的選擇地獄,還是找不到答案。這就是典型的墨菲定律溝通困境——當有多種可能性時,最難處理的那一種情況,總是會發生。
同樣的情況也適用在職場上,例如開會前大家都信心滿滿,覺得方案沒問題,但當真正開始討論細節時,突然發現原本以為「沒問題」的地方,開始出現爭議,甚至有人臨時提出:「其實我們是不是該換個方向?」結果整個計劃被推翻重來。
這些狀況,其實都是因為我們在做決策時,常常低估變數的影響,甚至以為自己掌控了一切。但現實世界不是劇本,不會按照你的理想方向走,而是會按照最混亂、最容易讓人崩潰的方式發展。
當團體決策遇上墨菲定律:越多人參與,越容易失控
在團體討論時,墨菲定律的影響力更大,因為變數的數量直接乘以參與者的人數。舉個例子,你和幾個朋友要一起計劃旅行,於是大家約好週末開個會討論目的地。剛開始大家都說:「隨便,去哪裡都可以!」但當你真的提出「京都」,有人會說:「我上次才去過。」你改成「北海道」,另一個人又說:「冬天太冷了吧?」最後,所有提案都被推翻,計劃拖了一個月,大家還是沒決定要去哪。
這種情況在公司開會時更是經常發生。一個簡單的企劃提案,本來大家都覺得沒問題,但只要會議時間一拉長,就一定會有人開始質疑:「這個預算有沒有多一點空間?」「我們要不要考慮另一個市場?」然後原本簡單的決策,就這樣變成無限迴圈,導致最後連最基本的部分都沒決定。
哈佛商學院的談判理論指出,當一個決策牽涉到太多變數時,最佳的策略不是讓所有人都發表意見,而是先確定核心條件,然後再限制討論範圍。這樣可以有效降低「意見過多」導致的拖延。
如何在溝通談判中利用墨菲定律?
其實,墨菲定律的真正價值,不是讓我們「自暴自棄」,而是提醒我們凡事都該有Plan B。這在談判時尤其重要,因為談判的核心本質,就是「預測最壞情境,然後確保自己仍然能夠獲利」。
首先,我們可以參考哈佛商學院提出的最佳替代方案(BATNA, Best Alternative to a Negotiated Agreement),這是一種談判策略,意思是:如果這場談判失敗,我還有什麼選擇? 這個概念和墨菲定律完美契合,因為它讓我們從最壞的情境出發,確保自己在任何情況下都有後路可走。
舉個簡單的例子——
假設你要跟另一半談「今年過年去哪裡玩」。你知道他一定會嫌棄某些地方,所以你不能直接說:「我們去東京吧!」而是要設計一個策略,例如:
錯誤方式:「我們去東京,好嗎?」(容易被拒絕)
優化方式:「我們可以去東京、北海道,或韓國,你比較想去哪?」(讓對方選,而不是拒絕)
這種「封閉式選擇策略」能有效降低談判風險,因為它避免了「對方直接說不」的情況,讓討論變得更有彈性。
另外,在《哈佛這樣教談判力 (Getting to Yes)》中提到:「在談判中,我們的目標不是贏過對方,而是找到讓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這一點與墨菲定律的核心精神一致——預測可能發生的衝突,然後提前準備解決方案,而不是在問題發生後才手忙腳亂。
我們其實一直都在談判
無論是感情、職場,還是商業談判,我們都會面對各種意想不到的問題。而墨菲定律告訴我們,不要假設事情會順利發展,反而要假設事情一定會出錯,然後提前準備對策。
在伴侶相處中,這代表:
- 先設計好「讓對方選擇而不是拒絕」的問題,降低衝突發生的可能。
- 假設對方一定會有不同意見,然後提前準備替代方案。
- 理解對方的需求,確保溝通不是單方面的要求,而是雙向的協商。
在職場溝通中,這代表:
- 確保所有討論的條件是明確的,避免模糊資訊導致混亂。
- 限制討論範圍,避免「無限討論」導致決策拖延。
- 建立「防呆機制」,讓每個人都能夠理解並執行決策。
當我們開始用這種方式思考問題,你會發現,墨菲定律不再是你的敵人,而是幫助你避免衝突、提升溝通效率的最佳工具!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