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妳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我的觸動點

我的觸動點

2025年2月10日

Cover image

《 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每一件事都用力去做,用力去愛,認真生氣、肆意歡喜,每個年紀都有當下認為的重要之事,只要 去過好就好,就這麼一直走著,即可過好此生。這是看完這本書的第一個想法,源自於當中提到的不執著是讓感覺完全穿透,然後放下。這本書描述了一位叫墨瑞的大學教授生命中最後一段的時光,記錄了許多他對各種事物的感想,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是「他更注重人際關係」,他小時候看過工廠工作型態,墨瑞明白那並不是自己要的,他誓立絕對不做剝削他人的工作,不容許自己靠別人的血汗賺錢,他找尋能付出、分享的工作,並且將周遭接觸的所有人都投以最大的專注以及關愛,最後他成為大學教授,並且留下他的最後一堂課。

我在書局上了這堂特別的課,中間不時的情感豐沛快要溢出,其中我在閱讀時記錄了以下我想留存翻看的幾段話:

-當這一切開始的時候,我自問:「我是和大多數人一樣,從這個世界退出,或者是要好好地活?我決定我要好好活著,至少要嘗試著好好地活,照著我想要的方式,帶著尊嚴,帶著勇氣,帶著幽默,帶著冷靜。有時候我早上醒來會哭個不停,為自己而傷心,有些早上,我則是既憤慨又不甘心,但這種情況不會很久,我會起身,說:『我要活下去。』」

-我們的文化讓人無法自知自適,你得要十分堅強,才有辦法拒絕這錯誤的文化。人們沒有找到自己生命的意義,所以他們到處奔忙,忙著找尋,他們想著下一輛車、下一棟房子、下一個工作,然後他們發現,這些東西也都是空虛,他們又繼續奔忙,大多數人像是行屍走肉,就算他們做著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也似乎是半睡半醒,這是因為他們追逐的目標不對,生命若要有意義,就要投入去愛別人,投入去關懷你周遭的人,投入去創造一些讓你活得有目的、有意義的事情。

-「我擁有每個年紀,一直到我現在的歲數,你懂嗎?我自己也活過你這個年紀,我又怎麼會羨慕你呢?」

-只要妳學會死亡,你就學會了活著

-不相愛,即如死滅

當有人問你,你為什麼要活著時,我想到幾種多數人可能的回答,不知道就活著阿、為了孩子、為了和愛人、為了希望或體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或許未曾思索過這個問題,也或許在經歷某事之後對這道題目有了自己的見解,但在經歷某些事之前就先思考這些問題,是不是會更幫助自己面對生活的挑戰呢?

我曾經做過一個社會發聲議題,即是關於死亡,「這是一個流行離開的世界,但我們都不擅長告別」這句話是我們在活動結束時送給這個主題的一段標語,因為華人文化或是社會枷鎖等等因素,我們避諱死亡的相關話題,甚至不去思考,因為認為自己距離死亡還很遙遠,許多人也未曾找尋過生命之於自身的意義為何,盲目的只顧著追尋他人的慾望或社會所期盼的目標,然而,死亡是沒有預告的,它總是說來就來,然而,真的遇到了那個瞬間,你最後悔的是什麼呢?如果有一個緩衝的時間,你會選擇做出什麼行動?

在我們其中一個街頭採訪的行動中,部分民眾分享了他們生命的最後一段時間會選擇做什麼,整理過後,發現大部分人的共通點都回歸情感關係:「感謝伴侶」、「陪伴家人」、「跟珍視的人聊天度過最後一段時光」,是的,最後的時間我們不再浪費於追逐名和利,而是專注於和那些自己所愛之人在一起,當然,這並不是說追逐名利或追逐事業、夢想是錯的,只是要去思考,那是否是自己真的想追求的,並且值得我犧牲與家人、朋友共度的時光嗎?因為大家總會因為這些事物的不得已而忽略了心中所愛之人的重要性,有人一生都在追尋夢想,有人一生都在追逐錢財,直到死神敲然無息來到自己或所愛之人身邊的那一刻,才會驚覺,自己時常忽略的那個其實自己最在乎的…。

© 本文由作者【我的觸動點】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