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書分享】開啟經營健康《療癒的飲食與斷食:新時代的個人營養》

由我的角度看世界
2025年2月9日
【閱書分享】開啟經營健康《療癒的飲食與斷食:新時代的個人營養》
書名:《療癒的飲食與斷食:新時代的個人營養》
作者:楊定一,馬奕安(Jan Martel),陳夢怡
出版:天下生活
✵ 提要:
在現代社會,特別是經過疫情這幾年,人們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面對資訊愈來愈發達和一些食品商人嘩眾取寵的廣告手法,可能會產生一些誤導大眾的營養資訊。快節奏的生活、高壓力的工作環境和便捷的外賣文化,也使得人們的飲食習慣逐漸偏離健康的軌道。
這本由紐約洛克菲勒大學——康奈爾醫學院生化博士,楊定一博士撰寫的書藉無疑為我們提供了一劑良方。他是營養學領域的專家,致力於人們的身心靈健康。通過深入淺出的方法揭示很多飲食營養上的誤區,客觀評價了目前世界上所有飲食方式,包括生酮飲食、素食、地中海飲食、原始人飲食、美式飲食、純肉飲食、低醣飲食,強調斷食對身體健康能帶來好處,不但能減輕體重,減少糖份吸收,還能降低對身體的負荷和發炎機會,並從運動和壓力管理切入,搭配飲食和營養素的調整,助我們得到健康。
✵ 讀後感:
這本書我看了很久,不是因為它很難懂,而是因為裏面滿滿的乾貨,為我開啟了一扇通往健康生活的新大門。我認為大家都要多讀幾本關於健康的書藉,不要只聽從別人的意見,或盲目相信媒體上的健康資訊。
|日常生活上的營養誤區
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現代社會中存在許多飲食營養的誤區,例如,很多人對脂肪和膽固醇都恐懼和排斥,不願食用天然的動物性飽和脂肪,反而選用工業化和氫化的植物種子油。這些植物油富含容易氧化的多不飽和脂肪酸,尤其是促進發炎的奧米加6比例偏高。試想像在一棵植物中,你能提取到多少油呢?所以在萃取過程中,這些油往往需要經過覆雜的高溫處理,有機會產生額外的化學產物,這些化學產物比天然的動物性飽和脂肪更加令人擔憂。
在我上班的地方,有位同事特別著重健康,他經常健身,也常跟身邊的同事分享自己的「健康飲食方法」,常常強調要吃大量蛋白質,如即食雞胸肉,也會吃大量蛋白和喝蛋白粉。本來我對同事的話也沒有特別在意,直至讀到這本書,才發現不止是我,原來很多人對飲食營養方面都存在誤解。
書中其中一節有提到蛋白質的重要性,蛋白質雖然對身體有一定的營養價值,但並不是每天都需要。蛋白質結構複雜,過量攝入,身體需要耗費更多能量來完成消化與代謝。超過所需的蛋白質會轉化為葡萄糖、肝糖和脂肪,作為能量儲存。對於運動量大的人來說,蛋白質有助他們運動後的肌肉增長,但對普通人來說,並不需要那麼大量的蛋白質。另外有些人吃雞蛋只吃蛋白不吃蛋黃,因為擔心膽固醇過高。但書中也有說明其實吃一顆全蛋,其中48%的蛋白質可被用於身體建造肌肉和必要組織,如果略過蛋黃只吃蛋白,少了脂肪和膽固醇的輔助,蛋白質的利用率反而降到17%。
|進食頻率和進食時間的重要性
雖然我不是易胖體質,但也有聽過很多近年來流行的減肥方法,間歇斷食如168斷食,減糖飲食。168斷食是指每天只在 8 小時內進食,其餘 16 小時保持禁食狀態;而減醣飲食是一種減少天然糖、添加糖的攝入量的飲食方式。這些方法跟書中提到的進食頻率和進食時間是有關連的。作者也提倡用斷食的方法來幫助修復身體,可能有些人會不同意或害怕,認為吃不夠三餐就不能得到所需的營養,維持身體運作。但我們低估了身體的復原能力和彈性,一個人斷食超過一定時間後,細胞會開始吃自己,這現象被稱為自噬作用,讓細胞啟動自噬作用,從產生能量的粒線體開始清理,讓人重新恢復活力、減少發炎反應、還可以減輕體重、令頭腦更加清醒、氣息變好。而且在現今物質豐富的社會中,食物種類太多,人們營養過盛,斷食不僅可以幫助減少熱量攝入,還能促進細胞自噬,提升身體的自癒能力。我自己也嘗試過這個方法,一天減少一餐,縮短飲食的時間,不給身體過多負擔,讓它有更長時間進行修復。通過這樣的調整,我發覺自己沒有以前般容易乏困,也沒有以前那般愛吃零食。當然不是所有人都能貿然斷食,最好還是先咨詢醫生的意見。
推薦給所有人,特別是想經營好自己健康和對飲食營養有興趣的人。雖然書中有一些專有名詞,但不太妨礙理解書中內容。
書摘:
❀ 大量的糖、植物油、鹽、人工調味料、香精、促進風味的添加物,讓食品嚐起來,感覺起來,看起來很美味。當我們吃下這些食物,不知不覺也被過度加工食品改造——越吃越想吃,也越習慣吃,最後成為食品產業最喜愛的忠實消費者。
❀ 斷糖最明顯的好處是精神變好,比較有活力,而且變得穩定,即使面對各種心理的難關,他不再被情緒隨時帶走,而有一個空間可以度過。
❀ 許多人聽到斷食到心裏會有障礙,認為是在挑戰身體的極限,這種想法反映了一種制約和限制,一方面是頭腦的認知一定要吃三餐的觀念綁住,另一方面是忽略了一個事實,身體的彈性和靈活度,遠比我們以為的要高很多。
喜愛推薦:★★★★★
易讀:★★★
© 本文由作者【由我的角度看世界】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