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自僱人士的反思──心態須轉變

Tiger Lam

Tiger Lam

2025年2月9日

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Photo by Andrew Neel on Unsplash

因著不甘心單單為了生計,受困於辦公室政治及單調乏味的工作,筆者在2025年開初,決定把原先的全職工作轉為半職,半職以外的時間在街頭busking,學習用AI製作YouTube影片,並銷售保健產品,冒險踏上半自僱之路。

凡事有利有弊,魚與熊掌多數是難以兼得。傳統全職工作沒有時間自由,且人事關係及工作性質多不盡人意,但大多數人仍然選擇繼續成為上班族,原因無他,因為傳統全職工作能提供最大的經濟保障,只要按時上班,就能按時收到薪金。但自僱人士則不一樣,特別在初創階段,投入了時間與金錢的成本,卻未必能得到相應的回報;即使有些人掌握了「天時、地利、人和」,在某個階段成功以最低的成本賺取最高的回報,但到了下一個階段,又再陷入低谷。在機率上,能持續增長獲利,甚至建立了被動收入的自僱人士,的確是少數,因此多數人都沒有勇氣離開全職工作的安全網,去開創另一片更廣、更闊的新天地。

當然,筆者也不建議憑匹夫之勇或一時衝動去成為自僱人士,在成為自僱人士之前,必須把握一個關鍵心態的轉變,就是由被動地完成任務轉變成主動去創造價值

一間公司的成立,不論是公營還是私營機構,都是以服務社會、為社會創造價值為目標。而一間公司所僱用的員工,就是要幫助公司達成其目標與功能。因此,上班族所做的事情,雖仍然是在服務社會,但上班族並沒有自主權,某程度上,只是工具人,公司指派什麼任務,只要按時完成就可以,同時也不用操心成本與效益的問題(少數管理層除外),只要聽命照做,公司不倒閉,自己不犯大錯,就袋袋平安。

然而,自僱人士自己本身就是一間公司與老闆,必須有個人清晰的價值定位,我本人所提供的服務,能為社會提供怎麼樣的價值,以致能賺取獲利回報。然後,也必須思想為了達到個人的價值定位,需要執行怎麼樣的行動計劃。在行動計劃中,需要投入怎麼樣的成本,才能獲取相應的回報。在整個創造與建構的過程,沒有人會告訴自己需要做什麼,全是自己透過不斷嘗試與實踐來摸索與調整。

以街頭busking為例,筆者本以為在大埔墟鐵路站對出的隧道busking,會收到可觀的打賞,因為筆者每次經過這地方,總會看見有樂隊busking。然而,筆者親嘗一次之後,才發現三個問題:第一,隧道的收音太散,如果同時有不同樂隊在附近表演,就連自己都聽不到自己唱什麼;第二,隧道行人多怱怱忙忙,不會停下來聽歌;第三,物以罕為貴,常常多人busking的地方,行人都習慣了,打賞意慾自然低,結果當然賞金就不似預期。於是,筆者決定主力在天水圍嘉湖銀座兩期之間的空地busking,有兩大好處:第一,地點在自己居家附近,節省時間與交通費的成本;第二,地方空曠,收音好,有不少人樂意坐在附近聽歌,結果當然是賞金相當可觀。

在選曲方面,最初busking筆者還是選一些自己喜愛和熟悉的歌曲,但由於這些歌曲有一半是較冷門的,筆者也漸漸發現唱一些經典的舊歌(如張國榮、林子祥)會容易吸引中老年人的打賞(樂意打賞也以中老年人為主),因此筆者就投其所好,多唱張國榮、張學友等人的經典金曲(當然筆者自己本身也喜歡),賞金自然就增加了。

筆者雖然成為半自顧人士只有1個多月,但總結期間的心路歷程,若要踏上自僱之路,首先要化被動為主動,不再是聽命行事,而是要發揮創造性與自主性,開闢與建構自己的事業。

© 本文由作者【Tiger Lam】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