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義迴廊》—一堆錯綜複雜的劇情背後

18

18

2025年1月23日

Cover image

這一部賣座港產片,好評不絕。到底這部電影的吸引之處是甚麼呢?本來,對於這部電影我是不感興趣的。總覺得題材很嚴肅,因為是改編自令人毛骨悚然的「大角咀肢解案」,觀看電影的心情也受影響。會不會看完電影後發惡夢呢?可是,打從電影開始播放後,我便被緊湊的劇情吸引了。

 

電影一開始,就交代主被告張顯宗和次被告唐文奇如何認識。很快地,便跳到尋人階段。張顯宗透過傳媒尋找雙親,博取大眾關注。然後便是案發現場重演。印象中,案發現場有兩個版本。一個是根據主被告的講法,另一個版本是根據次被告的。在第一個版本,張顯宗與唐文奇二人合謀殺害張顯宗的父母。看到這裡,兩個版本也很真實。作為第三者的我們,沒有一絲根據可尋,只能憑空推敲。而這亦是這部電影的吸引之處吧。到底誰說真話?

 

交代案發現場情節之後,電影簡單描述了主被告和次被告二人的性格背景,讓觀眾能推敲其犯案動機。主被告性格自大,電影中更用希特勒來表達他的思想。至於次被告,只記得有一幕是有一名警員尋找到他以前的試卷,才發現他其實並不笨。可惜此證據被警方忽略。

 

看到這裡,主被告的犯案動機很明確,加上他也承認了,毫無懸念。那麼次被告呢?他到底是否有罪?真相又是怎麼?就是這樣,不得不把電影看下去。接著,電影便進入精彩的法庭戲碼。雙方代表律師發表自信的言論,而證人們發表真誠的證供,兩位被告依舊各執己見。至於陪審團方面,他們明白著自己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同時,他們亦各持不同想法。真相到底是否會愈辨愈明?會不會出現未審先判的情況?陪審團的存在是為了提高市民對判決與司法系統的信賴感。可是電影中的陪審團,給我的感覺卻並非如此。

 

這就是電影的巧妙之處吧。因為電影是改編自真人真事,所以陪審團的判決結果也是根據當年案件。至於陪審團的組成的細節,我們只能從電影中看到,所以是有所偏頗的。從電影中,陪審團給我的感覺是受到情感影響其決定。當然,換轉我們是陪審團,合情合理下,也會受影響。因為單憑法庭上提供的證供,還是難以下決定。畢竟,這是一件複雜的案件。

 

電影的最後,有幾幕令我印象比較深刻。其中一幕是張顯宗與哥哥在監獄的對話。哥哥告訴他,其實關於財產分配,父母是有留一份給他的。聽罷,他當場崩潰。一直以來,他也以為父母偏袒哥哥。因此,他對父母充滿憎恨。但是,假若他早點得知此事,一切會否不一樣呢?還有一幕是次被告在乘坐計程車時,向司機提出要下車去小便。回應之前他女朋友的證供,他連小便也控制不住。而此刻,他卻能主動提出去小便。是不是就反映他其實是故此在女朋友面前裝傻?最後一幕,是次被告被蜘蛛網困綁。是否可以解讀為他被自己所製造的謊言困住,一輩子也不能逃脫?

 

看過電影後,我試圖與朋友討論劇情,分析當中暗藏的細節。這是因為我很想要把事情弄清楚,即使這只是一部電影。若然單單把電影抽出來看,這只是一套社會寫實片。所以不管備受關注的次被告有沒有殺人,也無關痛癢。可是,現實中,若然該名次被告真的有干犯罪行,而沒有得到相應的懲罰,那麼就是另一回事了。

 

 

© 本文由作者【18】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