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舊與新鮮、驚詫與平庸——《Blue Gender》

海中地職人
2025年1月19日
《Blue Gender》(中譯︰《蟲孽》或《藍色戰慄》)是 Toshiba Emi、AIC 出品的原創動畫,共二十六集,一九九九年首播。多年過後的今日,動畫迷回望過來,不少說「九十年代的動畫就別有風韻。」「現在已沒有這類別出心裁的作品了。」雖然這些評語部分動畫迷未盡同意,但也顯示《Blue Gender》具獨特魅力。本文以「四平八穩,陷於平庸」來概括本作。
四平八穩——劇本這樣寫就對了
劇本寫得四平八穩是《Blue Gender》的最大優點,向創作者展示只要紮實架設故事結構,花篇幅刻劃人物,故事就會講得大致不錯。
首先是故事結構,全作可以分為三大部分,第1至11集是前半,第12至23集是後半,第24至26集是尾聲。前半的場景集中在地球,男主角海堂祐司從沉睡中蘇醒,女主角瑪蓮(Marlene、マリーン)只知他是實驗樣本,力求把他運送往太空站,祐司和瑪蓮小隊與變種異形 Blue 鏖戰,命懸一線。後半的場景以太空為主,祐司加入軍隊,經歷訓練和人工增強能力,和另一名戰友東尼(Tony、トニー)競爭,爭取表現,矢志剿滅地球上所有 Blue。後半的主線是東尼自鳴救世主,意圖借助 Blue 的力量消滅太空站的人類。後來危機解除,直接進入尾聲,轉為人類與 Blue 終極一戰,此後故事隨即結束。前半與後半既有所劃分,又有所承轉,敘事明確分佈不同階段,人物關係、劇情卻順理成章,篇幅亦相若。按後半部的發展,大魔頭可謂東尼,解決了他後故事可以完結,但《Blue Gender》不忘地球、Blue 與人類的關係,於是由尾聲三集處理,亦見妥當,並且把故事接續推向另一個高潮。這種敘事手法在動漫之中不算常見,若要滿足觀眾的既有期待,算是冒險之舉,按照本劇的執行,這險值得冒。後來相類的手法也不多見,《Psycho Pass》第一季類似,不知有否受《Blue Gender》 啟發。
角色發展(character development)也是本作做得出色之處。故事的前半部,瑪蓮是個只念軍令的冷酷士兵,死命要完成任務,其他同僚、平民性命、個人感情置諸度外;瑪蓮本來不認同祐司濟世為懷的衝動,後半深受他感動,而且認同祐司是出生入死的夥伴,甚至愛上他,並把他從不理智、過分投入戰事拉回來。祐司是沉睡者(體內有 B 細胞,2009年沉睡,2031年醒來的人,具備感應 Blue 的能力),剛蘇醒時只會拖累軍隊,也憐惜眼前每一條人命,漸漸學習戰鬥,進入太空站後更接受加強體質和軍事訓練,決意助人類奪回地球。加上欲與東尼爭一日之長短,逐漸迷失本心,喪心於殺戳,幾乎除掉瑪蓮。如是觀之,瑪蓮和祐司的立場和性格可謂前後互換,最後他們彼此瞭解,重拾信任,並昇華至互相愛慕。這種人物發展和關係以二十多集鋪墊而成,而非幾句對白或一兩個情節草草交代,與很多受集數局限,以及執行力低的動畫相比,算是出色。
《Blue Gender》值得玩味之處還有它揭秘的方式,關於 Blue 的存在在劇中間中透過不同角色說明,該等說明並不一致,直至最後也沒有完整的解釋。起初瑪蓮稱 Blue 進食無機物,人類對於牠們而言,就像人類看麵包上的小昆蟲一般,於是如棄草芥般除去。奇怪的是 Blue 並沒有吃掉所有人類建成的設施,但一見人類就蜂擁而噬。後半部由東尼訴說沉睡者集體在此時此刻蘇醒,天地必定有所意旨,他的解讀是由身懷 B 細胞的人統率世界,消滅沒有 B 細胞的低等人類,這就引出某種造物主天意觀,而不只是人類與 Blue 間的物種相鬥。直至尾聲,觀眾才可科學家瀨野宮城(瀬野宮城)和祐司的猜測,推斷似乎地球是一個具意志的生命體,內含滅絕式調節機制,當一物種過於繁盛或危害地球本身時,就啟動內在機制自行去除該物種。亦即人類過多,就興起 Blue 削減人口;及至 Blue 太多,人類受控,地球又允許人類消滅 Blue。
陷於平庸——何不更進取?
按上文所述,《Blue Gender》應該是佳作,但終究它只是具特色但表現平庸的作品,關鍵在於各部分執行得不徹底,好像到達樽頸停滯。
《Blue Gender》先聲奪人的是醜陋的吃人怪物、牠們吃掉再吐出綠球狀的異物,以及機械人與牠們激戰時血肉橫飛,有如 B 級片一般。該等場面未到令人反胃或只屬無聊的官能刺激,能呈現人類生死一線的惡劣局面,略嫌沒有盡用劇中的資源。第十一集〈Go Mad〉激進軍人漢(Han、ハン)似乎感染 B 細胞,身體變異,此後再無類似橋段。後半東尼與 Blue 感通,並能操控牠們,逆襲太空站。他自命救主的態度與瘋癲無異,畫面只顯示他駕駛從未出現的機體。大可把他塑造成半人半獸半機械的變異體,以外形配合他扭曲的精神狀態,渲染魔頭的形象。
第十五集〈Calm〉祐司發現太空站的偏僻區域,有多名軍人在不同角落幽會苟合,似乎表達阿莉斯亞(Alicia、アリシア)挑逗祐司,卻又不加著墨。劇中偶見角色會秘密或在大庭廣眾親熱,又不知在劇情推進上有何作用。該等情節不見得是嘩眾取寵的 fan service,又不知意旨,放在特定環節上就變得不倫不類。
不論血腥、性愛,還是人獸變異的描寫手法,《Blue Gender》都沒有善用,既然基調黑暗悲壯,又描繪只適合成人觀看的畫面,不妨結合故事、情節以及畫面,把最原始、直指人類本能的性和暴力,融入劇中呈現的扭曲人性和末日恐懼,相信故事會更深刻,更能感染觀眾。
雖然上文說劇本四平八穩,但內部理論頗值批評。劇末指稱地球是一個生命體,會自行消滅物種以保護生態平衡,恐怕即使是虛構,也引來質疑這理論作為故事內部定理的有效性。如前述,全劇多次透露 Blue 和 B 細胞的秘密,並不一致,誰保證最後的指稱就是定理?或許在作者心目中真相如何也不重要,宇宙就是充滿奧秘。
其他瑕疵還有結局草草以畫面顯示太空站軍人突然發瘋,繼而叛變,殺掉瀨野,甚至釀成太空站爆炸,似乎旨在突顯瑪蓮和祐司登陸地球有多幸福。部分作畫粗糙,在車輛在不同地形行駛時最為明顯。
總結——珍惜一時一作品的特色
鑒賞完二十六集《Blue Gender》後,不會浪費時間,它好壞互見,具備鮮見的特色、劇作的基本要素還是不俗。說它表徵八、九十年代動畫界多方嘗試,也不為過。方今很多動畫依從方程式製作,再睹《Blue Gender》一類作品,別有風韻,要讚賞製作團隊敢為。多年後一瞥,只嘆何不更放膽,說不定造出另類經典。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