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默默付出,守護你健康的「第二大腦」-《腸子的小心思》閱讀心得

win.crafter
2025年1月28日
從聖誕、元旦到農曆新年,相信大家都少不免參加一個接一個的派對、聚餐、春茗等,在大飽口福的同時,你有沒有這些疑問:為何會突然腹瀉或便秘?吃某些特定食物時,為什麼總會發生腸胃或皮膚敏感?如果有,你將會在這本《腸子的小心思》中找到答案。
書名:《腸子的小心思》
作者:(德)朱莉婭·恩德斯(Giulia Enders)
繪者: (德)吉爾·恩德斯 (Jill Enders)
翻譯:錢為
出版日期:2019/07/01
雖說是研討消化系統的作品,但是內容一點都不嚴肅,相反來說是異常具趣味性,也讓讀者理解到擁有健康的腸道,以至良好的便便,心情也會愉快起來;加上作者幽默的筆觸和活靈活現的比喻,讓人看得大呼過癮!
本書亮點
《腸子的小心思》是德國法蘭克福微生物研究院醫學博士朱莉婭·恩德斯的著作,她十七歲時患了一場久醫不癒的皮膚病,於是她毅然以改變飲食習慣來自救,從而選擇了學醫之途;後來在唸書時一名因為嚴重口臭而輕生的男生,更讓她決定人類的腸胃和腦部之間的關係。
這部作品正是她的研究成果,雖說書名是以「腸子」為主題,但當中涵蓋腦子、眼耳口鼻以至心肝脾肺腎,作者認為身體裡的每個器官都是通力合作的團隊,每一個都有其重要性。
從內容而言可以歸納出數十項知識,但我想跟大家分享其中五個值得細味之處:
(1) 腸道也有「腦」
眾所周知,腸道是負責運送食物,是消化系統的主要部分,但作者就告訴大家腸子在身體裡的作用遠大於此,它和腦袋,也就是人的精神狀態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腸道不僅擁有數不勝數的神經,而且它還擁有很多種身體其他部位沒有的特殊神經。腸道配備了各式各樣的化學信息素、神經絕緣物質和不同的神經傳導方式——如此齊全、複雜的裝備,人體里唯一可以與之媲美的就只有大腦了。
所以腸道的神經網絡系統也被稱為「腸腦」,或者「第二腦」。
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腦子裡感受到壓力之後,會感到筋皮力竭,胃口大減,渾身無力,肚瀉或便秘;所以作者提醒我們吃飯的時候不要囫圇吞棗,也不要一心幾用,而是應該輕鬆愉快,專注地享受食物,尤其是小朋友,因為他們的腸腦和大腦是同步發育的,成年人也應盡早改掉壞習慣,因為緊張的情緒或壓力,均會激活阻礙消化的神經,這不但會使吸收的效果大打折扣,也會減緩消化工作,讓腸子背上沉重的負擔。
(2) 便秘的原因和改善方法
你覺得便秘的成因是什麼呢?休息不足?喝水太少?壓力過大?這些都可能是其中一些原因,而作者就從專業研究結果中得出結論,也許是因為坐在馬桶上的姿勢不正確引致。
她提到醫生多夫·斯科若夫 (Dov Sikirov) 在一項實驗中,要求 28 名實驗對象,分別以三種不同的姿勢上廁所:一種是普遍的坐便式,第二種是蹲坐在一個特製的迷你馬桶上,第三種是蹲坑式,實驗結果是所需的時間對比鮮明:
蹲坑式平均耗時 50 秒,而且實驗對象一致認為便便過程很舒爽。相比之下,坐便式如廁平均耗時 130 秒,而且似乎還有些意猶未盡。
這是因為不管站著還是坐著的時候,腸道外圍都有一塊肌肉像套索一樣包裹著它、向一個方向牽引著它,這就產生了一道彎曲的折痕。
只有在蹲坑狀態下,腸道變得筆直,排便才能通暢徹底;而在一般坐便式馬桶上如廁,則是用一個對腸道不太友善的姿勢,出盡全力把便便擠出去,卻也很可能把痔瘡、憩室等「副產品」擠出來,假如用力過度,還會引發靜脈曲張、中風或在排便時暈厥等嚴重事故。
因此,作者建議我們如果必須用坐便式馬桶,又想得到蹲坑式的順暢排便效果,就可以用一件小工具幫手:
只要腳下墊個小板凳,上半身微微向前傾,找好角度——成了!
除此以外,多吃膳食纖維、多喝水、 補充益生菌和益生元、不要憋大便及儘可能不用瀉藥這幾點,也是作者提到的便秘預防方法。
(3) 意想不到的口臭原因
在社交場合裡其中一種尷尬的事情,莫過於因為口臭而被人「保持距離」,其成因可能是患有蛀牙或其他口腔疾病;吃了如大蒜、洋蔥等味道較重的食物;或有吸煙喝酒習慣等,但是如果並沒有這些情況,平時無論怎麼刷牙、漱口或刷舌頭,都出現口臭,那你不妨檢查下扁桃體,如果它還沒被切掉的話。 因為這裡有時候會藏著一些臭不可聞的白色小結石,也就是扁桃體結石。
但別太擔心,因為根據作者所說,其實不去弄它,這些小結石過段時間也會自己乖乖跑出來的,那時一切就又都會恢復正常了。
(4) 精彩如小說一樣的描寫
這本書最吸引之處,除了是讓人大開眼界,理解到很多腸胃健康的常識之外,作者的文筆更是無比細膩,即使是看似枯燥乏味的身體器官運作,都寫得像小說般有聲有色,當然翻譯也應記一功,例如:
我們皮膚下的世界,暗流湧動:流淌、泵壓、吸吮、擠壓、破裂、修復、重建。 所有的器官組成一支訓練有素的隊伍,完美配合、高效運作。 而運作這樣一支強大的隊伍,一個成年人每小時所需的能量僅和一只100瓦的電燈泡一樣多。
又比如對於心臟的描述:
而心臟,那個愛你的心臟,那個為你一天泵不止10萬次、全年不歇、終生無休的心臟,在你情緒低落、怨天尤人的時候就想想它不求回報的愛,會不會感到些許欣慰呢?
(5) 糾正坊間的悖論
另一點值得欣賞的是作者糾正了坊間很多偏頗的營養知識,例如是她特別提到的膽固醇,很多人一味強調其負面之處,忽視了它對於身體運作的重要功能:
膽固醇太高確實不好,但是太低也不是好事。沒有了膽固醇,身體就沒法製造維生素D和性激素,也沒法製造穩固的細胞膜。 膽固醇過低的話會導致記憶力衰退、憂鬱和暴力傾向。
此外,盲腸也常被誤以為是多餘的器官,但是盲腸是大腸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盲腸炎手術切掉的部分其實是拖掛在盲腸末端的闌尾。 闌尾看上去就不像是一段正兒八經的腸子,倒是更像癟了的氣球,也難怪大家會記不住它的名字,而用它家“主人”的名字盲腸來代替它。
所以大家通常說的盲腸炎其實應該叫闌尾炎才對。
節錄自《腸子的小心思》
讀後感想
英文有一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看完這本書後我對這句話深有同感,我們吃什麼,腸子能接受什麼食物,其實就決定了我們的生活質素和情緒,感到愉快的或失落,有很時是因為我們吃對或吃錯了,自己喜歡的食物,也許並不是身體所需,就如作者所說:
「對於平常完全不注意飲食的人來說,一定要留心身體發給你的訊號。
如果你會經地肚子疼,或是隔三岔五就鬧肚子,或者總是覺得疲憊不堪,那這些就是身體對你提出的抗議了!」
作者從基本知識說起,解構腸子的功能、如何運作、便秘的原因和解決方法;食物在我們身體中游走的旅程,跟其他器官的關係、腸子與腦部如何互相影響;以至腸道菌群所扮演的角色、日常如何清潔、怎樣吃得健康等,以說故事的方式娓娓道來,深入淺出,讓讀者更好地照顧為我們默默付出,勞心勞力的腸胃好夥伴,從而保持健康,改善心情,加上幽默的文筆和可愛的插圖,值得一看再看,可說是腸道健康的百科全書。
圖片來源:
© 本文由作者【win.crafter】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