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日快樂」正反合

海中地職人

海中地職人

2024年12月28日

Cover image

一年將盡,歲始年終的劃定,基於日月星宿運轉,以及便於人類記時,記年的方法近乎普世適用。人的生日則用於記錄個人的「歲始年終」,出生日一到,就可斷定一人又多活一載。祝福別人又長一歲,華文和英語世界都祝願對方「生日快樂」。關於祝願他人和獲人祝願「生日快樂」,可有以下幾層思考。接下來,下一項的思考是對上一項的補足或回應,看起來似乎矛盾,本文末將融會並總結。

 

一、生日不一定要快樂

 

現代人度過節日,往往圍繞「快樂」,有 Merry Christmas、Happy Easter、新年快樂,而不問背後快樂的緣由,於是鬧出「中秋節快樂」、「端午節快樂」這類笑話。任何節日與快樂沒有必然關係,倘若快樂如此重要,在度過節日時就要提出,理應日日都要快樂,而不在生日祝願;若並非無上重要,又不見得要在逢滿一周歲就要祝願,應該有其他更值得祝願的事。譬如有些人既享高壽,肉身未僵,靈魂卻腐朽,雖生猶死,就像孔子所言︰「老而不死,是為賊也。」對於這等人,增添才德,比起日日愉快,天天開心,可令生命更精彩和有意義。

 

把眼光稍加放遠,更見「生日快樂」之未妥。有謂生日就是「母難日」,醫療未發達的年代,分娩所冒的生命危險比現在高得多,現在更有效保障母親性命,但生產的痛苦仍不能去除。孝子一念及此,應當不敢期許生日換來個人快樂,而是藉此紀念母親之苦。元代白珽《湛淵靜語》就記載︰「近劉極齋,蜀人。遇誕日必齋沐焚香,端坐曰:『父憂母難之日也。』」正是在生辰紀念父母苦勞,而非個人享樂。

 

二、「生日快樂」只是套語

 

看待「生日快樂」的祝福未必要道貌岸然,試想像每遇別人生日,就思前想後,爬羅剔抉,提煉最貼合的祝福語,小則窮理修德,大則國計民生,恐怕此人身邊無人敢告知出生日期。又試想像每人能夠袒露心跡,衷心祝願對方所缺,「贈人以言」的對象,一生之中沒有多少個,可謂「生日快樂」猶如「恭喜發財」之類,已成套語,講者只表禮貌和好意,並不一定表達字面意思;聽者也毋須字斟句酌,認定對方只懂祝人快樂,意義空洞。

 

在應對「生日快樂」時,如果把祝福語的意義看成絕對,會無視語言的社交功能。例如認為壽數增添,應該追尋價值,而不只快樂,輕忽別人的好意。有時好友難相見,一句「生日快樂」表示仍記得對方,或作為探聽對方是否安好的言辭,若在內心辯駁「祝我快樂可不會就此令我快樂啊」、「生日也不值得慶祝呢」等,等同自絕於正常社群。

 

三、在平常社交中尋求突破——生日對我以至他人的意義?

 

我們始終是群居,多半不希望成為社交怪人,但又明知面對「生日快樂」時若只唯唯諾諾,最終流俗。就如德國哲學家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所說,都市人喜歡瑣屑對話(idle talk, Gerede),這是人類日常生活中必需的,作為維持溝通的共同語言,但若這等空話主宰我們的存在,令人不再探求真相,阻礙人真實地活著,就成為問題。即是要入世而不從俗,貼近現實,但不只活於表面的日常生活形態,這就需要反省和洞察事物的能力。

 

曾參提出「吾日三省吾身」,每日反省三方面的修養。相信不多人如此頻密自省,適逢生日,似乎焦點會落在壽星身上,壽星又可否聚焦於自身的成長之上?是否較過往長進一年?遇上別人生日,隨口講句「生日快樂」容易,即日快樂宛若一吹即滅的蠟燭,對方有否值得關心的事?他有事需要幫助嗎?他內心最真實的渴求(不是滿足感官的「想要」)是甚麼?還有一項,對於壽星和祝願別人的也值得思考的,在接受祝福和恭賀他人的群體之中,過去一年有否認真陪伴週遭的人?

 

美國一名牧師力奇.金寶(Nicky Gumbel)說︰「今日是歷來你最年長的一日,也是將來最年輕的一日。活在當下!」(Today is the oldest you have been, and the youngest you will ever be. Make the most of it!)人類對於時間的感知力頗弱,要憑藉各個節日提示自己處於哪個時間點上。生日是專屬於個人的時間標記,它有否意義,全看個人賦予甚麼。懂得回顧和展望,才不浪擲光陰,活在真實中,活在當下。

 

© 本文由作者【海中地職人】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