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份是健康的關鍵?!如何儲存、補充與避免缺水的簡單指引

Owen@taekwondowen
2024年12月28日
水份有被喻為第四大營養素,是除了日常吸收的三大營養素以外,常被人忽視卻又至關重要的一環。無論你身處香港這個潮濕的都市,還是行走於沙漠般乾燥的工作環境,水份在你的身體運作中,擔當著無可取代的角色。從流動的血液到細胞內細緻的化學反應,水份的作用無處不在,它甚至在無聲地決定著你的健康和生存狀態。
水份如何推動身體運作
首先,讓我們從水份的基本角色開始說起。水份是身體中最主要的化學組成部分,約佔體重的 60%,而這個數字因年齡、性別和體脂比例不同而略有變化。你或許會想,為什麼身體需要如此多的水份?這並非單純為了解渴,水份實際上是身體內每個系統運作的核心。
最直觀的,水份是血液的主要成分。當你感受到心跳時,其實是水份在你的血管中推動著養分、氧氣以及荷爾蒙的傳送。沒有足夠的水,血液會變得濃稠,導致心臟負擔增加,長遠來說可能引發高血壓或其他心血管問題。
在更微觀的層面,水份是細胞內化學反應的溶劑。每當你進食,食物中的營養經過消化分解成小分子,這些分子需要溶解於水中,才能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內部,參與能量代謝。假如缺乏水份,這些反應的效率會大幅下降,甚至可能無法正常進行。
更進一步,水份在體溫調節中也起著關鍵作用。當你運動或在炎熱的天氣下活動時,身體會通過出汗散熱,而汗液的主要成分正是水。如果體內水份不足,出汗減少,體溫可能迅速升高,甚至引發熱衰竭。
水份如何在身體內儲存
既然水份如此重要,身體是如何確保有足夠的水份儲存以應對日常需要的呢?答案其實就在於細胞內液(Intracellular Fluid, ICF)與細胞外液(Extracellular Fluid, ECF)的微妙平衡。
在細胞層面,約有三分之二的水份儲存在細胞內液中。這些水份不僅是細胞形態的基礎,更是細胞內進行新陳代謝反應的主要場地。簡單來說,細胞內液就像細胞的私人儲水池,確保細胞能隨時啟動各種功能。
而細胞外液則負責聯繫各個細胞之間的溝通。血液中的血漿、淋巴液、以及組織間隙液,都是細胞外液的一部分。這些液體幫助運輸營養物質和代謝廢物,並在不同系統之間建立聯繫網絡。細胞外液的穩定對於維持血壓和平衡電解質尤為重要。
此外,肌肉和內臟也是重要的水份儲存部位。肌肉組織含有豐富的水份,約佔肌肉總重量的 75%。肌肉細胞內的水份不僅幫助維持其結構和彈性,還參與能量代謝和電解質平衡。而內臟如肝臟和腎臟,則需要水份來支持其高度活躍的代謝功能,並幫助分解和排除毒素。這些器官的水份含量越充足,其功能就越高效。
身體也有一些特定的機制來調控水份儲存。例如,當體內的水份充足時,腎臟會排出多餘的水份,通過尿液保持內環境穩定;而在缺水時,腎臟則會重新吸收更多的水份,減少尿量。這種調節能力,使身體能在不同環境條件下靈活適應。
除了腎臟的作用,抗利尿激素(ADH)也在水份調節中發揮著重要功能。當身體感受到缺水時,這種激素會促使腎臟保留更多水份,並刺激你感到口渴,鼓勵你主動飲水。
缺少水份對身體健康的影響
或許你曾經因為忙碌而忽視喝水,或者在炎夏中出汗過多卻忘記補水。但你是否知道,缺水對身體健康的影響可以比你想像中更加深遠?
當身體缺水時,最先受影響的是血液系統。由於水份減少,血液會變得濃稠,導致循環效率降低。這不僅使得心臟需要更大力度來推動血液流動,還會影響養分和氧氣的運送。長時間缺水可能導致頭痛、疲勞,甚至因腦供血不足引發暈眩。
其次,腎臟功能也會因缺水而受到損害。腎臟需要足夠的水份來過濾血液中的代謝廢物,形成尿液。如果水份不足,尿液濃縮,長此以往容易形成腎結石,甚至引發腎功能衰竭。
對於消化系統來說,缺水可能導致便秘。腸道需要水份來軟化糞便,促進其通過。如果水份不足,糞便會變得乾硬,難以排出,甚至可能引發痔瘡或腸道炎症。
更值得關注的是,缺水對大腦的影響。大腦的 75% 是水,當缺水時,腦細胞的功能會下降,導致專注力降低、情緒波動,甚至記憶力受損。在極端情況下,嚴重缺水可能引發意識混亂或昏迷。
在日常生活中,良好的飲水習慣同樣至關重要。建議每天早晨起床後先喝一杯溫水,幫助補充一夜流失的水份並啟動新陳代謝。隨身攜帶水瓶,時刻提醒自己定時飲水。此外,可以透過進食富含水份的食物,如西瓜、黃瓜、生菜等,增加水份攝入。同時,避免攝取過量含咖啡因或酒精的飲品,因為這些飲品可能導致身體脫水。在乾燥或空調環境中,則需特別注意額外補充水份,以平衡水份流失。
而在運動或高溫環境下活動的人士,缺水的影響更加明顯。由於身體無法通過出汗進行有效散熱,核心體溫可能迅速升高,導致中暑,甚至威脅生命。
運動時適當補充水份是避免缺水的重要策略。在運動前應確保攝取 400 至 600 毫升的水;運動期間,每隔 15 至 20 分鐘應補充 150 至 300 毫升的水。特別是在高溫或長時間運動時,應選擇含有電解質的飲品以補充因出汗流失的鈉、鉀等電解質。同時,運動後應根據體重的變化,補充失去的水份,一般建議每減少 1 公斤體重,需補充約 1.5 公升的水。
總結
水份在身體中的角色,不單是生命的基石,更是健康的守護者。它推動著細胞內外的所有化學反應,調節著體內環境的平衡,並通過複雜的機制確保身體隨時能夠應對挑戰。缺水雖然看似微不足道,但其後果卻可以是累積性的,影響從短期的疲勞到長期的器官損害。
或許下一次當你拿起水杯時,可以想像那滴水流入體內時的旅程:從口腔開始,它被迅速吸收,進入血液,穿越每個細胞間隙,然後輕輕地潤澤著每一個細胞。這份微小而又巨大的力量,才是真正值得我們珍惜的生命之源。
© 本文由作者【Owen@taekwondowen】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