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預測未來,卻能駕馭風險的「不變法則」-《一如既往》閱讀心得

win.crafter

win.crafter

2024年12月21日

《華爾街日報》知名專欄作家摩根‧豪瑟,繼暢銷全球的財富管理書《致富心態》後的啟發性新作《一如既往》
《華爾街日報》知名專欄作家摩根‧豪瑟,繼暢銷全球的財富管理書《致富心態》後的啟發性新作《一如既往》

轉眼間就要揮別 2024,很多專家都在預測未來,但《華爾街日報》知名專欄作家摩根‧豪瑟 (Morgan Housel) 卻在他的最新作品《一如既往》中,與讀者分享反傳統的建議:與其花盡心思去推測不確定的風險,不如研究那些過去無可避免的重大事件,從恆常不變的事物、人性、歷史作出反省,才能更有信心地規劃自己的財富與人生,應對前路的挑戰。

書名:《一如既往: 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Same as Ever: A Guide to What Never Changes>

作者:摩根.豪瑟  (Morgan Housel)

出版日期:2024/02/01

本書亮點

作者以幽默、機智、妙趣橫生的敍事方式,將歷史上發生過的案例和小故事,歸納為二十多個不變的法則,引領讀者如何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從容應對危機和變化;你可以順序閱讀,也可以每個章節獨立來看,而在每一個章節都有一個發人深省的重點,也有很多專家名人的真知灼見,非常值得參考,我將會和大家分享在書中學到的 5 個歷久不衰的人生智慧。

(1) 既要樂觀,也要悲觀 

你的個性是傾向悲觀還是樂觀呢?作者認為悲觀主義會讓人懂得對潛在的風險未雨綢繆,而樂觀主義會讓人即使在不明朗的情勢下,仍然相信事情會變得更好,這種信念也是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所以兩者並非要二擇其一,而是要從中取得平衡點,這個觀點如果套用在理財計劃,就是要悲觀地儲蓄,樂觀地投資。既相信明天會更好,又能認識到現實世界充滿挫折、失落、意外與動蕩。

作者以微軟聯合創辦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 為例,他在19歲那年從大學輟學開始創業,並希望每個家庭和每張辦公桌上都有一台計算機 (電腦)。他做出這樣的選擇,必定是對自己的能力充滿信心;然而,他從創立微軟的那天起,就堅持在銀行裡留一筆現金,保證公司在沒有營業收入的情況下能繼續運轉12個月,他表示:「我手下的員工年齡都比我大,他們都有孩子,因此我總會擔心:『要是公司沒有營業收入了,我還能給他們付工資嗎?』」

他指出有些企業會像樂觀主義者那樣冒著巨大的風險研發新產品,但又像悲觀主義者那樣懼怕短期債務,所以會持有大筆安全資金;而綜觀歷史上長期成功的案例,都做到平衡樂觀主義與悲觀主義,因而得出結論:只有足夠悲觀,才能維繫眼前的生存,才有機會成為長期的樂觀主義者。

(2) 幸福不似預期

另一個重點是:生活幸福與否,視乎我們的預期。

作者提到,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大部分人都有攀比心理:如果預期的膨脹速度遠遠超過現實境況的改善速度,人們的幸福感就會大大降低。也就是說,希望愈大,失望愈大,如果預期與現實出現太大落差,誰都會感到失落。

他舉例說,日本網球運動員大阪直美曾說,在她的職業生涯中,贏得一場比賽並不會給她帶來任何快樂,而更像是一種解脫。

而另一個事例是投資界傳奇人物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在98歲時曾被問到:「您看起來非常開心和滿足,您生活幸福的秘訣是什麼?」他回答說:
生活幸福的第一法則是降低預期。如果總是抱有不切實際的預期,你注定一生都會痛苦。我們的預期要合理,對好的或壞的結果都要泰然接受。

作者提醒大家,我們需要做的其實是感受現實和預期之間的差距,因為一時三刻之間,現實難以改變,但我們可以掌控預期,從而增加生活幸福度。

(3) 光鮮背後的辛酸 

在使用社交媒體時,我們有時候會拿自己的工作、家庭、生意等的成就與別人比較,因而會羨慕他人,覺得自卑,但作者提醒我們:一切皆營銷,意思是大部分人都在精心塑造個人形象,以求更最完美地推銷自己,這種「濾鏡」會發揮作用,把優點放大,把人缺點隱藏:我們覺得別人家的草坪看著更綠,往往是因為他們在拍照時加了濾鏡。

作者以投資界備受尊敬的股神沃倫·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為例,說他在傳記《滾雪球》披露,家庭生活有時也不幸福,部分原因是他自己造成的,他把投資股票當成頭等大事,從而影響了家庭生活。

此外,全球首富馬斯克 Elon Musk 在被問及經營 Tesla 對其個人心理之影響時曾灑下男兒淚:「為此我確實付出了很大代價,根本沒有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也沒有時間見朋友。」

我們很多時候只看到別人光鮮亮麗的一面,沒看見對方背後的辛酸,因而高估了別人的能力,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作者希望大家明白的是,所謂的成功人士,大都是比較懂得把握時機的正常人,而每個人都有他的難處,如果理解這一點,我們無論對自己還是別人,都可以更寬容、更體諒。

(4)  好故事總是能勝出

作者分析說,世上資訊繁多,我們有時很難冷靜地作出正確的判斷,加上人們大都很忙碌、很感性,因此,相對於冰冷的數據,會說故事的人總是更有說服力,其中一個經典的案例,是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Jr.) 在華盛頓林肯紀念堂前發表了著名的演講《我有一個夢想》,開始的時候,他確實是按照演講稿上的內容進行演講,但進行到一半左右,一名站在他左邊約3米開外的福音歌手大聲喊道:「告訴大家你的夢想,馬丁!告訴大家你的夢想!」

停頓6秒後,他仰望著天空,然後說:
「我夢想有一天,我的4個孩子生活在一個不以膚色而以品格優劣來評判他們的國度。」

雖然沒有事先經過馬丁路德金與他的撰稿人精心準備,這一段卻成了全世界最著名,並為人津津樂道的即興演講,可見好故事總是能激發情感,打動人心。

另一個例子是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 (Stephen William Hawking),在提到自己最暢銷的物理學著作時說:「有人告訴我,我書中每寫入一個方程式,書的銷售額就會減少一半。」作者指出,這說明了讀者並不想聽講座,他們需要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

在我們日常生活中這種例子比比皆是,尤其在職場中,同一份計劃書,老闆會讓不善言辭,還是口才出眾的下屬向客戶提案呢?

就如作者所說:即使是一個好故事,極具感染力的措詞或語句也至關重要。有句話說得好,人們不會記得整本書,但會記得精彩的句子。

(5) 時間刷不掉傷疤

書中談及的最後一個不變的法則,是「傷口雖愈,疤痕永在」,作者提到每個人的經歷有所不同,因此其思想、目標、觀點、夢想和價值觀也不一樣,尤其是當苦難發生,創傷是會永遠存在,並會徹底改變人們對風險、回報、機會和目標的看法。

以二戰為例,一項研究對來自13個國家的2萬親歷戰爭者進行了調查。結果發現,他們患糖尿病的機率比平均水平高出3%,患抑鬱症的機率也高出6%,跟從沒經歷戰爭的人相比,他們結婚的可能性更低,對老年生活的滿意度也較低。

他的另一個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實驗,心理學家伊萬·巴甫洛夫 (Иван Петрович Павлов) 曾經對狗進行唾液分泌訓練。他在餵食狗之前搖鈴,狗學會了將鈴聲與隨後的餵食聯繫起來,從而引發了唾液分泌反應,後來他的實驗室和犬舍遭遇到特大洪水,其中幾隻狗不幸被淹死,倖存的狗在洪水中游了400多公尺才到達安全地方,此後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當鈴聲響起時,這些狗似乎忘記了先前學習到的唾液分泌條件反射行為,變得煩躁不安,巴甫洛夫發現洪水對於狗來說是極具創傷性的經歷,令其性格改變,穩定的行為習慣完全消失;他得出了結論,並詳述將這一規律如何應用於人類生活:
產生極度興奮的不同條件往往會讓神經和心理活動產生長時間的嚴重失衡……神經症和精神病的產生,可能是因為自己或身邊的朋友面臨極大的危險,甚至可能是因為目睹了一些並未直接影響自身的可怕事件。 

這一點我深有同感,所謂「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繩」,就如曾經遭遇火災的人,聽到消防車的鳴聲會不自覺地心跳加速;曾被劫的人會害怕走在夜深人靜的街角;這些恐懼和不安只有當事人才會感受得到,跟沒經歷過的人訴苦也是徒然,甚至會出現意見分歧,正如作者的總結:

分歧與其說與認知有關,不如說與經歷有關。
人的經歷各不相同,分歧才會始終存在。

節錄自《一如既往: 不變的人性法則與致富心態》 <Same as Ever: A Guide to What Never Changes>

讀後感想

看完整部作品,就像是上畢歷史、經濟和心理的綜合課程,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看事物,讓人眼界大開,在最後作者還留下一份「功課」,也可以說是一張與書中內容相關的清單,留給讀者思考。

無論是在職場、個人成長、理財等各個生活範疇,均有所收穫,並學會回顧過去,從歷史中理解恆久不變的人類行為,因而更具彈性、更從容地駕馭未來的風險。

圖片來源:

https://weread.qq.com/web/bookDetail/f8e322b0813ab8db0g01952e https://activity.books.com.tw/crosscat/show/A00000066967 

 

© 本文由作者【win.crafter】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