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丹利周記|讓自己更年輕(心態篇)

士丹利周

士丹利周

2024年12月12日

樂觀的性格究竟是先天注定,還是後天養成?心態如何影響我們的年齡感呢?
樂觀的性格究竟是先天注定,還是後天養成?心態如何影響我們的年齡感呢?

許多人剛到三十歲便感覺蒼老,毫無活力,究其原因,往往不在外在,而在心態。一些都市人花費大量時間與金錢在美容、名牌服飾或化妝品上,卻難掩流露的老態。相比之下,真正的年輕來自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在日常相處中,我認識的許多中年朋友,無論在工作上還是談吐間,都充滿熱情與好奇心。他們思維靈敏,與他們交談總能感到如沐春風。而另一些人則總是唉聲嘆氣,抱怨工作、家庭和生活中的不如意,對未來充滿憂慮。他們是典型的話題終結者,也像一位等待退休的老人,失去了朝氣。

焦慮正是心態老化的重要原因。在《人性的優點》一書提到,焦慮是對未來的憂慮,這種情緒是人類特有的,卻也成為壓力的來源。我們經常為小事煩惱,比如晚餐吃什麼、月底如何交租、孩子的成績是否理想等,這些憂慮削弱了我們的生活熱情。而當我們對未來有美好想像時,大腦負責情緒判斷處理的杏仁核(amygdala)及吻側前扣帶皮質(rostral 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rACC)會被激活,覺得好事就在不遠處,使我們感到充滿希望與行動力。

好奇心和求知欲也是年輕心態的關鍵。大腦的前扣帶迴(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和前額葉皮質(Prefrontal Cortex, PFC)聯繫強壯的人,能更好地吸收資訊並激發創意。相反,對生活失去探索興趣的人,這些神經迴路會逐漸弱化,心態自然顯得老氣橫秋。

根據發表在《PNAS》上的研究,樂觀主義者的平均壽命比悲觀者高出11%-15%。樂觀程度最高的人,活到85歲以上的概率也最大。另一項針對雙胞胎的研究發現,樂觀情緒約25%來自基因,剩下的由後天生活經驗決定。換句話說,樂觀情緒是可以通過訓練培養的,並能顯著改善健康與壽命。

以下是我身邊朋友的真實例子,讓大家明白樂觀者和悲觀者的差異:

個案一:將要搬到一間更大的房子;

  • 悲觀者:房子更大了,打掃起來很辛苦。
  • 樂觀者:多了收納空間,整理起來方便多了。

個案二:大老闆遠道而來,被上司邀請晚上一同吃晚飯;

  • 悲觀者:又要晚回家,還得喝酒、去KTV,真煩!
  • 樂觀者:難得的機會,可以讓大老闆更多了解我,一定要好好把握!

個案三:剛剛中了電騙,洩漏了個人資料;

  • 悲觀者:怎麼最近運氣這麼差?
  • 樂觀者:自己疏忽,好在及早發現,沒提供信用卡資料,幸運!

個案四:政府大量請人,人工和待遇比現在的工作更優厚;

  • 悲觀者:試用期三年,不獲續約怎麼辦?
  • 樂觀者:先申請看看,錄取後再考慮,試一試無妨。

以上四個案例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想不到原來悲觀的人是這樣思考的。這些例子充分說明,樂觀者不僅思考方式積極,更能在逆境中看到希望;而悲觀者則容易被憂慮束縛,失去行動力。

年輕,不僅是一種外貌,更是一種心態。通過保持樂觀、增強好奇心、減少不必要的焦慮,我們不僅能看起來年輕,更能真正感受到生活的活力與快樂。畢竟,年齡只是數字,心態才是關鍵。讓我們從今天開始,訓練自己看事情的角度,讓生命的每一天都充滿朝氣與希望。

18/11/2024–24/11/2024

© 本文由作者【士丹利周】創作刊登於Influence In Asia (By HKESE),如未經授權不得轉載。